致恩师——王珍民

标签:
王珍民陕北榆林日报黑白画面清风朗月杂谈 |
致恩师——王珍民
先生你好!叫你先生似乎有些太古老了,迷茫中是因为你的形象很模糊,我只能从少年时的记忆中,沿着故乡曲径通幽的小巷而寻觅你。
我从十四岁小学毕业以后,上学的这扇门在身后沉重地关闭了。此生羞愧,学历仅此而已。在“文革”喧嚣的红海洋中,幼稚的我渐渐长大。生活激流的浪头,一下将我抛到远离故乡的西安,那年我十九岁,唇上还没生出胡须。三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总有人谈起自己的老师、先生,而我全力寻找自己的老师,时而意兴徘徊,时而心驰神往。我对你的记忆完全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故乡是我的根,父母是我的根,而今天我越来越感到你也是我的根!
想写此信,多日辗转反侧,几度伏案,不能成文。时值秋凉,枕上思及,竟不成眠,夜雨敲窗,淅淅沥沥滴到天明。陕北故乡,天气寒冷,少年时印象几乎全是冬天,好像老电影里的黑白画面,先生你总是穿件棉衣外罩中式的素服,面目清癯,双颊有些淡淡的红晕,流露出那个年代特有的苦涩。先生眼镜后目光深邃专注,一丝笑意总是显露出孩童般的天真和率直。每当你进入教室前,孩子们跳掷嬉闹,无所不为、喧哗不止,而你却不事斥责,背身埋头,在黑板上写下当日课文主题内容。渐渐地我们静下来,注视着你流丽的笔迹,你的字飘逸潇洒,但紧要关节十分有力。也许你永远也无从知晓,很久以来我的硬笔书法一直受你的影响,以至我自己都觉着很奇怪。一个人一生可以学习很多东西,但少年时代学下的东西,竟根扎得如此之深,受益终生。还记得天气很冷,我们在教室里冻得直跺脚,吵得写不成作业,你干脆让大家一起跺脚御寒,轰轰隆隆震动得牙根腮帮都作响。我天生愚笨,特别是数学总是学得不好,单喜欢语文。一次我写篇作文《烈火中永生读后感》,你给我判95分,使我受宠若惊,谁知一次夸奖,竟然决定我一生走上酷爱文学的漫长苦旅。
我常想先生到底给了我什么?我是个平民子弟,远离家乡,融入陌生群体,土言土语,总遭人讥讽。然而,能知耻后勇,知学业坚冰,非一日之功。三十年图破壁,静心思虑,潜心学习,走了一条别人很少问津的自修艺术之路。清苦寂寞中,总有先生面容在我眼前浮现。我认为,外在的东西往往麻痹人,真正的“学”,外人不注重留意,最深沉的东西是潜藏在人的心灵之中,学只是体会而已,罗万卷于胸,谁人知晓。先生以学业影响人不如说以人格塑造学生,这就是无言之师的道理。先生给了我坚韧的品性,使我此生与热闹玩乐断交。我在西安,看陕北云起,意兴悠然,常觉先生为云中龙马,清风朗月、流水行云、激励于胸;每遇疑难,尚能揣摩,竭尽描绘。以笔记为文,堆积案上,二尺之高。夏日蝉叫,秋天虫鸣,毕生崇尚静默端庄,不事多言。如今年事渐长,衣食尚能随遇而安,惟与光阴力争,一日不也怠慢。虽有小成,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仍须探寻。
这就是先生你给我最深的根!当我们长成绿阴时,怎能不深情的回望。三十年来,学生只给你写这一封信,愧学业未成,不敢面谒先生,只是千里遥思,写此为念。
原载《榆林日报》
200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