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
(2010-01-19 22:06:12)
标签:
书法弘一心经作品集钟镝杂谈 |
自古英雄出少年
作者:马治权 提交日期:2007-8-26 18:05:00
甲申秋月,钟镝拿来一本他的新作——篆刻作品集。我打开一看,是依弘一手抄本为蓝本篆刻的《心经》。
大约四五年前,我在朋友何志铭家中看到过他的篆刻作品。当时何志铭极力推荐,要我重视这个年轻人。我因此而着意多看了两眼,发现虽然刻得很是用心,但线条却有些直白,甚至有点儿莽撞,给人一种“愣头青”的感觉。然而四五年后的今天,当我面对钟镝篆刻的《心经》时,昔日的感觉没有了!
我看篆刻书画作品有种顽固的习气,那就是先看线条质量。中国的篆刻和书画,都是以“功夫”为基础的艺术。而表现功夫的首要点则是线条。因此,看画我是先看松针,如果松针“如针”,那就会感到作者的功力不浅;看书法则是看他的牵丝,如果牵丝力透纸背、峥嵘夺人眼目,那么也就是有一定的功夫了。
以此类推,看印章也是如此。凡好的篆刻作品,细节都要能经得起推敲,即传统所言的“大处不失精细”。现在的艺术作品总在提倡“惊心动魄”和“视觉冲击力”,这当然是对的。“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嘛!”可时间久了,我逐渐有了怀疑,发现那些“惊心动魄”和“视觉冲击力”的提倡者们所言的作品,大多不重视细节。乍一看,气势磅礴,不可一世,再一看则是色厉内荏,具体细节一无是处,原来他们所提倡的“视觉冲击力”只是在掩饰自己的功力的不足。看钟镝的篆刻作品就让我有这样的警觉。钟镝的篆刻作品“精气神”很足,因此也就显得很“精神”。但我怕这种“精神”成为所谓的“惊心动魄”而误导了我,所以在接过他的作品集后,也就没有马上发表“高见”。
钟镝其时就坐在旁边,我也不管他是否有事,也没有为他站起身来沏杯茶,只是细细地翻看,一笔一笔地看,反复地看,很长时间,我都在寻找我所认为的刀下之误和线条纤弱之弊。他毕竟年轻,才29岁。在这样的年纪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但当我看了一个多小时后,我喜出望外,按捺不住的激动之情洋溢脸上。我充分肯定了他的篆刻作品集,认为55方印作方方皆是上品,无论是章法布局——互相间的照应、顾盼、挪让……还是线条的质量都让我惊叹。
我进入书法、文学界30多年,可以说没有什么成就,但练就了一副好眼力。我即刻承诺要给钟镝写点什么,要向世人告知还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方寸天地之中,能安于寂寞,矻矻求索,以至在而立之年就达到了如此的高度,我甚至还想到了邓石如。我给许多人说过,练书法易而炼心难,如弘一书法里所透出的那种宗教气息,便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常人作书,往往只注意线条的外在飞动而不注意内在的意蕴,而弘一的书法则是飞动寓于沉着,平易寓于高古。这是炼心的结果。心像野象一样难以调服,要隐忍,要学问,要品格,炼心是很难的,真是难于上青天。
钟镝乙酉之初又送来一本他的篆刻作品集,内容仍是《心经》,与第一本《心经》之间只隔了数月。如此之短的时间创作同一内容,是否是简单的重复,我是有怀疑。重复不会有突破,然而变也不易。我于是仍然保持了沉默,仍然是静静地看着。
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他竟将弘一的手抄《心经》原作附在了他篆刻作品的下面作为释文。我就觉得钟镝太胆大,敢在境界上与弘一相颉颃,不怕成为“陪衬人”而相形见绌。但我反复比较后,倒着实没有看出特别的排斥和不谐。
这是我看钟镝两本集子的总体印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作品与表现的内容相统一的气质。我为作品里一尘不染的宗教气息所感动:第二本集子的风格与他第一本的风格迥然不同。除了保留了第一本的静心外,其他的东西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他说是从封泥陶文中取法的。——这些也都是我所不懂,好在平凹于前边已有序言,——我的感觉和平凹先生相近无异。我因此看得更加仔细,是一枚一枚推敲的。作品的古朴、线条中间的扑朔迷离的感觉让我久久寻找不到对钟镝印章的准确的定位,也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线条行走过程中的砂粒感少了,而宣纸与墨汁间的渗化感却增强了许多,线条的红与白之间留下的细微的痕迹完全天然化了,与泥土的剥落感近似逼真。我就想他用力刻出的这种感觉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心啊!
当然还要有高超的技巧。我由此又想到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史晨碑》帖后的几句话:“书法笔致古朴浑厚,结构平稳俊俏,而刻工尤其精细,仿佛可以看出书写时用笔的踪迹。”钟镝的印面上的封泥的感觉的逼真,给人的美是要读者细心体会的。我想他在篆刻时一定用了很多的心。那些无数精微的细节,那些黄土掉渣的刀法要耗费他多少时间?没有炼心的功夫那来的这样的精神!
古人说,一笔是一法,诸法奔赴腕下便成大家。我在他的篆刻作品中看出诸多的继承和才气。钟镝还年轻,我不能说他已是大家了。但他以现在的气象不停地努力下去,大家的希望还是有的。他的这两本作品集让我爱不释手,也可以说是美不胜收。现代社会每天要出好几百册书,好多书让人一看即生倦意或是憎意,能让人流连忘返、深受启迪的好书着实不多。我以为钟镝这两本篆刻作品集是不多之中的不多。
2005年初稿,
2007年5月修改定稿
大约四五年前,我在朋友何志铭家中看到过他的篆刻作品。当时何志铭极力推荐,要我重视这个年轻人。我因此而着意多看了两眼,发现虽然刻得很是用心,但线条却有些直白,甚至有点儿莽撞,给人一种“愣头青”的感觉。然而四五年后的今天,当我面对钟镝篆刻的《心经》时,昔日的感觉没有了!
我看篆刻书画作品有种顽固的习气,那就是先看线条质量。中国的篆刻和书画,都是以“功夫”为基础的艺术。而表现功夫的首要点则是线条。因此,看画我是先看松针,如果松针“如针”,那就会感到作者的功力不浅;看书法则是看他的牵丝,如果牵丝力透纸背、峥嵘夺人眼目,那么也就是有一定的功夫了。
以此类推,看印章也是如此。凡好的篆刻作品,细节都要能经得起推敲,即传统所言的“大处不失精细”。现在的艺术作品总在提倡“惊心动魄”和“视觉冲击力”,这当然是对的。“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嘛!”可时间久了,我逐渐有了怀疑,发现那些“惊心动魄”和“视觉冲击力”的提倡者们所言的作品,大多不重视细节。乍一看,气势磅礴,不可一世,再一看则是色厉内荏,具体细节一无是处,原来他们所提倡的“视觉冲击力”只是在掩饰自己的功力的不足。看钟镝的篆刻作品就让我有这样的警觉。钟镝的篆刻作品“精气神”很足,因此也就显得很“精神”。但我怕这种“精神”成为所谓的“惊心动魄”而误导了我,所以在接过他的作品集后,也就没有马上发表“高见”。
钟镝其时就坐在旁边,我也不管他是否有事,也没有为他站起身来沏杯茶,只是细细地翻看,一笔一笔地看,反复地看,很长时间,我都在寻找我所认为的刀下之误和线条纤弱之弊。他毕竟年轻,才29岁。在这样的年纪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但当我看了一个多小时后,我喜出望外,按捺不住的激动之情洋溢脸上。我充分肯定了他的篆刻作品集,认为55方印作方方皆是上品,无论是章法布局——互相间的照应、顾盼、挪让……还是线条的质量都让我惊叹。
我进入书法、文学界30多年,可以说没有什么成就,但练就了一副好眼力。我即刻承诺要给钟镝写点什么,要向世人告知还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方寸天地之中,能安于寂寞,矻矻求索,以至在而立之年就达到了如此的高度,我甚至还想到了邓石如。我给许多人说过,练书法易而炼心难,如弘一书法里所透出的那种宗教气息,便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常人作书,往往只注意线条的外在飞动而不注意内在的意蕴,而弘一的书法则是飞动寓于沉着,平易寓于高古。这是炼心的结果。心像野象一样难以调服,要隐忍,要学问,要品格,炼心是很难的,真是难于上青天。
钟镝乙酉之初又送来一本他的篆刻作品集,内容仍是《心经》,与第一本《心经》之间只隔了数月。如此之短的时间创作同一内容,是否是简单的重复,我是有怀疑。重复不会有突破,然而变也不易。我于是仍然保持了沉默,仍然是静静地看着。
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他竟将弘一的手抄《心经》原作附在了他篆刻作品的下面作为释文。我就觉得钟镝太胆大,敢在境界上与弘一相颉颃,不怕成为“陪衬人”而相形见绌。但我反复比较后,倒着实没有看出特别的排斥和不谐。
这是我看钟镝两本集子的总体印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作品与表现的内容相统一的气质。我为作品里一尘不染的宗教气息所感动:第二本集子的风格与他第一本的风格迥然不同。除了保留了第一本的静心外,其他的东西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他说是从封泥陶文中取法的。——这些也都是我所不懂,好在平凹于前边已有序言,——我的感觉和平凹先生相近无异。我因此看得更加仔细,是一枚一枚推敲的。作品的古朴、线条中间的扑朔迷离的感觉让我久久寻找不到对钟镝印章的准确的定位,也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线条行走过程中的砂粒感少了,而宣纸与墨汁间的渗化感却增强了许多,线条的红与白之间留下的细微的痕迹完全天然化了,与泥土的剥落感近似逼真。我就想他用力刻出的这种感觉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心啊!
当然还要有高超的技巧。我由此又想到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史晨碑》帖后的几句话:“书法笔致古朴浑厚,结构平稳俊俏,而刻工尤其精细,仿佛可以看出书写时用笔的踪迹。”钟镝的印面上的封泥的感觉的逼真,给人的美是要读者细心体会的。我想他在篆刻时一定用了很多的心。那些无数精微的细节,那些黄土掉渣的刀法要耗费他多少时间?没有炼心的功夫那来的这样的精神!
古人说,一笔是一法,诸法奔赴腕下便成大家。我在他的篆刻作品中看出诸多的继承和才气。钟镝还年轻,我不能说他已是大家了。但他以现在的气象不停地努力下去,大家的希望还是有的。他的这两本作品集让我爱不释手,也可以说是美不胜收。现代社会每天要出好几百册书,好多书让人一看即生倦意或是憎意,能让人流连忘返、深受启迪的好书着实不多。我以为钟镝这两本篆刻作品集是不多之中的不多。
2005年初稿,
2007年5月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