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都市周刊》“文化深度”栏目日前推出的报道《陕北民歌山西民歌携手胜于论争》,连日来引起了民歌歌手、陕北民歌研究者及广大普通民歌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上周本报文娱副刊部陆陆续续接到多个读者来电,大家围绕“民歌”报道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喜欢陕北民歌的广大网民,在积极转帖这篇报道之余,还在民歌网站就陕北民歌的健康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7-7/24/2006112873114175.jpg“民歌之争”引起关注" />
陕北民歌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7-7/24/174639_93044_489.jpg“民歌之争”引起关注" />
山西民歌
西影集团著名导演、陕北榆林出生、成长的何志铭先生在看了《陕北民歌山西民歌携手胜于论争》的报道后,专门致电本报记者,认为关于山西民歌、陕北民歌发展的思考和争论应该持续下去。比如“阿宝的民歌到底唱得好不好”、“陕北民歌演唱者是不是心胸狭隘到歌霸的地步”,以及“陕北民歌与山西民歌如何独立发展,又怎样携手共进”等等。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这些话题都是陕西乃至全国范围内喜欢西北民歌的朋友共同关心的。
作为一个致力于陕北民歌研究的专家学者,西安九音唱片公司艺术总监薛九英表示,关于民歌发展的争论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只把目光局限在“陕北民歌、山西民歌的简单划分”或者“对彼此传唱者的挑剔与批评”之中,那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薛九英说,他认为“民歌之争”,最重要的是“要尽力保留原生态民歌中的优秀传统,把那些只流传在民间艺人或老百姓中间、行将消失的词曲以及演唱保存下来”,这才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举动。
青年学者陈仓是宝鸡人,但却特别喜欢在朋友聚会的场合演唱陕北民歌。他认为“陕北民歌是人类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艺术魅力是独一无二的,它给予我们的人生启迪和艺术享受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他说关于陕北民歌的争论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讨论是关注、关心并促进陕北民歌继承与发展的具体形式之一,由热爱陕北民歌的媒体、社团、专家和各界人士组织力量讨论陕北民歌艺术是总结提高、交流互动的好办法”。关于这一话题的种种声音与讨论,大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陕北民歌的健康发展,永久传承。”
作为一家关注本土文化艺术生存与发展的纸媒,陕北民歌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顺应新的时代潮流、吸引更多的歌迷、“明星效应”能否担当起振兴民歌的重任、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原生态”……这些都是本报关注的话题。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将就这些问题采访有关人士。也希望广大歌迷和民歌业内人士发表自己的观点,将“陕北民歌”这一陕西文化瑰宝传承并推广到更加深远的层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