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炉夜话》第二一八则
(2023-10-02 16:30:08)分类: 读书札记 |
读《围炉夜话》第二一八则
居易俟命,见然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木讷近会,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译文】君子在平日不做危险的言行,以等待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难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国家的命运,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将命运承受在应该承受与投注之处。言语不花巧则接近仁德了,反之,话说得好听,脸色讨人喜欢,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该由何处做起才能入仁道。
【一得】一句出自司马迁《史记》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管是在久远的古代还是在当下的现实社会里,均有着同样的寓意,那就是通过正常渠道来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王永彬在本则《围炉夜话》中启迪世人:君子应处于平易不危的情况下等待效命的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挽救;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顺应天理正道而行。为人质朴不善言辞就接近仁德了,而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却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进入仁道的途径。众所周知,君子不做危险而无意义的事,因此,要保留其身用在该用之处。要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奉献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因此有德的君子能“见危授命”,而小人只能“见利授命”,其结果则是君子之死“重于泰山”,而小人之死“轻于鸿毛”。毛泽东曾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里的“所”,即有意义、有价值。毛泽东的这段话,实际上对死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最精辟、最准确、最绝妙的阐释。为了表达对这种“死得其所”精神的推崇,毛泽东曾手书李商隐的两句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曾多次手书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两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疑,这是毛泽东生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有仁德的人只会说实话,实话往往不好听,也不讨好人,因为他无求于你。凡是会用言语欺骗人、讨好人的人,因为心有所求,往往不会有什么仁心。因此,求仁道的人,应该知道把自己的言行安在哪里,继而才可使自己的心“近仁”。
前一篇:《小窗幽记》选读之二一八
后一篇:读《围炉夜话》第二一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