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窗幽记》选读之一七六

(2023-09-05 19:48:27)
分类: 读书札记
《小窗幽记》选读之一七六
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音
对棋不若观棋,观棋不若弹瑟,弹瑟不若听琴。古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斯言信然。
【译文】与人下棋不如观人下棋,观人下棋不如自己鼓瑟,自己鼓瑟又不如听人弹琴。古人说:“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这句话是很可以相信的。
【一得】本则《小窗幽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意思是: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语出自东晋陶潜《晋书列传第六十四》:(陶渊明)从没有开心生气的样子。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让人误解的是,以为陶潜不懂音乐,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弦,每逢朋友在一起,就抚琴对着琴说:“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陶渊明此话何意呢?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认为,陶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表示了他对弦外之意的追求,对“无弦”之美的肯定。我国琴文化发展到宋代,创新的重要表现是以“自适”与“体道”为旨归,形成“重意轻音”与“大音希声”的哲思认知,赋予琴文化更为深刻的哲学内涵。欣赏品味琴乐、观摩琴体形态、体悟琴音蕴意,这是宋代士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观琴、弹琴、听琴都是“体道”的重要方式,但宋人往往淡化音乐感觉的浅层关注,而进入深层的人文思考,琴并非必须演奏才能产生效果。被《宋史》称为“与物无竞”而“淳澹清素”的琴学大家崔遵度,曾是范仲淹学琴的老师,他在《琴笺序》中明确指出:“圣人本于道,道本于自然,自然之外以至于无为;乐本于琴,琴本于中徽,中徽之外以至于无声。”琴之“无声”与圣人“无为”相通,是琴乐至境。相比于名琴和琴曲,欧阳修更加注重“自适”,遵循缘法而不强求。陈眉公此处为何作“对棋不若观棋,观棋不若弹瑟,弹瑟不若听琴”之感叹?这是因为:下棋难免有杀伐之气和得失之心,不如旁观者清。观棋不语真君子,眼看兵死马亡的,不说又如鲠在喉,说了又会被别人讥为“多嘴驴”,不如自个儿去弹瑟呢。但是,瑟音凄切,弹来寂寞,倒不如听人弹琴。然而,弹琴是有心弹呢?还是无心弹呢?听琴又是有心听呢?还是无心听呢?不管有心无心,又岂在弦呢?有弦琴以有心听,何若无弦琴以无心听,更能解琴中真趣呢?世事如棋不足观,人心如琴不可弹,谁又能解“人间”这张无弦琴的真意呢?!呜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