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集醒篇》选读六

分类: 读书札记 |
《小窗幽记.集醒篇》选读六
真廉无名,大巧无术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真正的廉洁是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一个“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运用种种技术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一得】以树廉守洁作为本分的人,是不会张扬自己廉洁的。有的人,为了廉洁之名而摆出种种廉洁的姿态,那一定是别有用心,也一定是为了进一步攫取更大利益而去掩盖贪腐的事实。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很低调不张扬的人,也是大度坦然的人,根本不会刻意去掩盖什么。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和洪应明的《菜根谭》早在四五百年前就一再为我们敲响了这方面警钟。仔细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那些为廉洁而立名之人,虽不贪利,却是贪名,无一不是为了博取一个“”字而已。其实,廉洁原是本分,正是由于有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洁成了难得的事。廉声能为世人称道,是因其难得,若是官官都能廉洁,廉洁成了稀松平常的事,又何必为此而立名呢?用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术对一事,此巧不可对彼事,因此,用术之人若为术所困,巧术当然会成为拙术。既然“真廉无名,大巧无术”,怎么办?明代大学问家方孝孺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清代名臣曾国藩将其总结为一句话:“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只有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才能自觉规范自己行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在告诉我们,要时刻在内心存一份威严,持一颗敬畏之心。人只有在心存敬畏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貪欲浮躁的念头、平心静气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往往就会在做事时不计后果,结果就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前一篇:读《围炉夜话》经典之第六则
后一篇:《小窗幽记.集醒篇》选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