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194@365
(2022-07-13 00:03:21)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札记 |
7月13日
《菜根谭》194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大意】受人的恩惠虽然很多很大也不设法报答,但是一旦有一点点怨恨就千方百计地报复;听到人家的坏事即使很隐约也深信不疑,但是对于人家的好事再明显也不肯相信。这种人可以说刻薄冷酷到极点,过分地刻薄是做人应该严加戒绝的。
【一得】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弘扬“隐恶而扬善”的美德。《礼记•中庸》曾特别歌颂虞舜有“隐恶而扬善”的崇高修养。孔子曾为世人下了一个明确定义,据《论语•宪问》:“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人要恩怨分明,更应有这样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样境界,没有长久的磨炼,宽厚的胸怀,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不行的。《菜根谭》“忘恩报怨,刻薄之尤“揭露的正是人情道德这方面的缺失,而且直言这种缺失实在是刻薄到了极点,必须要戒除!人情的缺点有种种不同,其中最无人情的缺点当是受恩不报;反之,对人有怨,时常挂念于心。听见人家的恶事,不管真假却深信不疑,并且以幸灾乐祸的心情来待人处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强,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这种心理如果能导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变成向上前进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为而不受人批评指正,必将养成残酷刻薄的行为,终至身败名裂。在现实生活中,只要稍稍留意,便会发现有那么一些人专好打听别人的隐事、坏事,并广为传播,以致出现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的反常现象。考其原因,有的人或可出于一种好奇显摆的恶习,而有的人则是出于一种记恶心态,出于秋后算帐的要求;有的人知恩不仅不能涌泉相报,反而反目成仇。凡此种种,常常使人际间的关系,有如刀枪相见,远谈不上“和谐”二字。所以隐恶扬善不仅是一种品德修养,一种交际方式,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