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176@365
(2022-06-25 00:10:37)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札记 |
6月25日
《菜根谭》176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大意】当评论事情的得失时,假如能以超然的身份置身事外,才能了解事情的始末而评论出真正的是非;如果是当事人,置身于整个事情之中,这时就要暂时忘怀个人的毁誉,才能专心策划一切和推动所负的任务。
【一得】《菜根谭》“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智慧提醒我们,
若想对一件事情有清醒的评判,最好置身事外;而如果是主政者、当事人,又必须全然忘却得失荣辱,才能专心策划一切和推动所负的任务。从中受到的启示有三:其一,要“识庐山真面目”。角色不同,或身处不同位置,对事物的观察和评价就如同苏轼《观庐山》诗中所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往往不是全貌,因而也就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了。思考和行动的角度当然会失之偏颇。其二,“知道梨子滋味须变革梨子尝一下。”议事者多半并不直接参与事情,因此往往并不了解事情处理上的困难和弊端,以致议论的事多半不得要领,或是建议的事项根本无法实行,而令办事的人无所适从。亲身参与其事的人,又往往因个人毁誉或利益羁绊,而畏首畏尾,无法协同一致将事情完成。这从反面再次提醒我们亲身参与实践和变革何其重要!其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值得永远记取的历史经验。在讨论事情的时候,“旁观者清”,只有置身于事外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负责职务时,“当局者迷”,又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利害之外。只有立场超然,才能对是非作出公平的论断。
前一篇:读《菜根谭》175@365
后一篇:读《菜根谭》17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