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171@365
(2022-06-20 00:02:33)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札记 |
6月20日
《菜根谭》171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大意】只有在内心了无一丝杂念时,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假如不使心神宁静而想要求发现本性,那就像拨开水波来找水中之月一般,越拔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纯时脑海才会清明,假如不铲除烦恼而想心情开朗,那就等于想在落满灰尘的镜子前面照出自己的样子,根本是照不清的。
【一得】《菜根谭》,是一部融合了儒、道、释思想,以心学、禅学为核心,集人生智慧与修身养性于一体的清言小品集。书中除主张积极入世、心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和宣扬亲近自然、悠游林泉的隐逸旨趣外,同时也大力提倡参悟禅机、空灵清净的超脱境界。“心虚意净,明心见性”就是属于这方面的智慧。作者认为,内心清净无物,本性就会显露,不熄灭纷飞的妄想却想照见自然本性,就像努力拨开水中的波浪去捞月亮,只是一场空;意念宁静纯洁,心灵就会清明,不了却烦乱的意念而想求得内心清明,就像本想拿着镜子照人,可是又增厚了一层灰尘,只是空费气力。说得何其形象深刻!作者在这里无疑是在强调用“心”做人。如何用“心”做人?儒家讲正心、道家讲静心、佛家讲明心,儒道释的精髓中,无一不强调修养自己的内心,强调身心修养的关键在“心虚意净”,也就是说,先去除心中妄起的杂念和多余的欲望,自然明心见性、得见清静。我们平时并未有太多劳作,为何常常常感到身心俱疲,说明无数升起落下的欲望和杂念,正无时无刻不以伪装良好、不易发现的情态,不断销蚀、啃啮着我们的元神精气,而我们却浑然不觉,甚至还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人皆如此呢。所以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清静无为”,佛家讲“心无挂碍”,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只有铲除妄念、贪欲这些孳生烦恼的根源,才有可能看到真正的本我之心,明见真正的本我之性。研读本篇,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到,儒道释三家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相得益彰。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取得巨大的哲学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继承发扬光大,吾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