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军民情

标签:
襄渝铁路军民情紫阳田先进 |
分类: 散文芦笛 |
襄渝铁路军民情
田先进
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备战备荒”,开始修建襄渝铁路。我的老家陕西省紫阳县高桥区境内有襄渝铁路过境线,距离高桥区公所所在地的高桥集镇6公里处设有一个铁路小站—权河火车站。
1970年春,修建襄渝铁路的铁道兵5809部队的团部进驻到高桥集镇。为了支援三线建设,高桥区公所研究决定让高桥中学搬迁到高桥小学一起实行七年制教学,把高桥中学的校舍全部腾出来,让铁道兵部队的团部使用。
我从小就对文艺有些兴趣,爱听年长者讲故事,爱看连环画,十多岁时就参加过集镇里居民自发组织的剧团演出民歌剧,后来,参加过当地跳“忠字舞”等等。铁道兵到高桥区时,我正上中学,每次去学校,都要从部队团部旁边小路经过。能看到部队的干部战士们吹军号、上军操、唱新歌、学文化、读报纸,以及早、晚吃饭等等。他们的仪表很端庄,走路的姿式很有气质,歌声嘹亮,精神振奋。高桥中学原有一个后坝,是在小河边的一片比较大的场地,学校每年种蔬菜和花果。部队文工队里有的战士经常到后坝去,坐在小河边的石头上练习拉二胡、拉手风琴、吊嗓门。冬天下大雪,夏天晒大太阳,他们都一直坚持不辍。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了我很好的影响。我有时眼睛紧紧地盯着他们观看,忘记了行走。久而久之,比较熟悉了,就试着跟他们一起学习唱革命歌曲、学唱京剧样板戏选段的唱腔、学打乒乓球。这就影响到我走上了文艺创作的路,学习创作多种文艺作品。并且,对体育活动也有爱好,1973年参加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得过乒乓球单打第三名,参加安康地区青少年篮球、排球运动会,被评为排球优秀运动员。
部队的文艺活动开展得很好,经常在中学操场坝进行文艺演出,所演的节目让当地老百姓耳目一新。部队健康的文艺活动带来了文化新气象,三山五岭的山民们有时披星戴月步行几十里山路,去观看部队文工队演出节目。当年,县、区的群众文艺活动也开展得很好,县里在县城每年有文艺会演。我是文艺积极分子,高桥区参加全县文艺会演的节目大多由我创作。
当年,因学校校舍不够用,有几个部队干部带家属住在了集镇的居民家中。我家里住进夫妻俩,住了半年时间,男的是部队文工队的指导员,女的是文工队的队员。夫妻二人对我母亲很和气,见面总是微笑,用电用火什么的都很节省,每天上午从自己饭盆里分一些饭菜给我母亲,那是我一家人在那半年时间里能吃到的最好的饭菜。
部队的干部和战士对当地老百姓也很和气,见面走路干什么的都总是谦让。有时,部队需要在集镇赶集时买蔬菜,买菜的战士从来不看秤量,不讲价钱,卖菜的人也从来不任意叫价,不多收菜钱。农活大忙时,部队里有的干部和战士还下生产队帮助干农活,割麦子、插稻秧、运笨重的物品等等。部队卫生队在离高桥集镇两公里外的地方,当地周边的老百姓需要救急,部队医生马上就出诊,当地人都说,部队上的人就是好,有文化,好德行。
有一天,我从外面提着一个装了几斤苞谷米的小布袋回家,指导员很随和地跟我打招呼,问我手里提的是什么?我说:“米兜兜,米兜兜。”他没听懂,有些迷糊似的。我就解释说:“装米的兜兜。本想装点白米(大米),却只有苞谷米。”他若有所思地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过了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部队文工队又演节目,第一首歌曲名字叫《丰收白米好开心》,歌中唱道: 我们是人民的铁道兵,站在高桥望北京。
军民齐修幸福路,要叫山乡面貌新。
我们是人民的铁道兵,走出军营进山村。
帮助群众大生产,丰收白米好开心。
歌曲里的旋律一开始就很活跃也很亲切。我一听就迅速地联想起那天关于“米兜兜”的对话,心里涌起一股酸甜的味儿。我对指导员说:“你们那首《丰收白米好开心》的歌,写得很好嘞!一开头就唱的是米兜兜,米兜兜,拿兜索米,拿兜兜兜索哪索米来兜”他听了,哈哈大笑。
我把我写的一首歌词《人民的军队人民爱》送给他。不久,部队文工队又一次演节目时,唱出了《人民的军队人民爱》:
金色的阳光照山寨,劳动的歌声传天外,
军民的力量大团结,新修的铁路似彩带。
家乡的父老多快活,幸福的花儿开不败。
修路的战士立新功,人民的军队人民爱。
时间过去四十多年了,我已离开紫阳县在北京长住了。每每想起当年襄渝铁路军民情,我心中就很温馨,感到那是一生中的幸运。当年当地有民歌: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铁道兵也和我们格外亲!
当年的铁道兵没有忘记紫阳县,近些年一批又一批已经年老的当年的铁道兵战友到紫阳回访,努力在为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做出新的贡献。紫阳县有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铁道兵工作站,专门做一些对来紫阳县回访的老兵们的接待安排、走访联系的工作,铁道兵的故事和现在的行为感动了许多的人,当年的铁道兵和当地的人民双方都在感恩。文化情结,生生不息。
今年春季的一天,阳光灿烂,清风和煦,我和紫阳县民政局原副局长龚孝刚同志一起,到北京中国铁建总公司机关总部去,参观了铁道兵纪念馆,然后造访了当年在紫阳县修铁路的领导霍金贵同志,他当年与另一位领导柴顺林同志等,都在紫阳县把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铁路建设,此后,紫阳县修葺烈士陵园时,又曾经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等等。谈起过去的往事及艰辛,谈起与当地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在场的同志都感慨万千。
我请总部后勤部门一位领导高尚书同志题写了一副墨宝:襄渝铁路长情。军民长情,永不忘怀啊!
(本文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广外大街莲花河胡同)
http://s8/mw690/001I5mflzy7msYTRTHVc7&690
此文发于2018年7月27日《安康日报》“文化周末”专刊“紫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