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苏州昆剧院新院

标签:
校场桥路共享空间吴歙雅韵曲圣魏良辅图片 |
分类: 苏州拾珠 |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揉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元素,有“百戏之母”的美称。昆曲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之一。
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保护与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责任重大,当仁不让。2012年,苏州将建设昆剧院新院列为政府实事工程,规划投入1.3亿元。2013年3月开工建设。2014年12月9日全面落成,正式投入使用。
苏州昆剧院新院位于平门内校场桥路9号,系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大重建。新建筑占地面积7449.56平方米。新剧院的剧场和展览等综合用房在一幢建筑内,而办公区域则在一条小路之西的昆曲传习所北侧。两部分建筑之间有一“过街楼”互为连接。
摘一节当时媒体的报道:“苏州昆剧院新院正式落成,除了定期的昆曲演出之外,更打造了‘游园惊梦’昆曲摄影体验空间、昆曲服装体验空间、昆曲乐器体验空间等昆曲传承体验空间,开设昆曲书吧、昆曲活动沙龙,设立艺术家工作室、高校艺术教育基地,同时以展览陈列的方式展现昆曲传习所的历史,进行当代昆曲活态传承展示,体验品味昆曲生活方式。”
我在2015年春节期间已去先睹为快过了。但当时没机会进入昆曲传习所,感到有点缺憾。虽然拍了不少照片,因缺少了一部分就没有写成博文。之后有一次,终于“偷渡”进了不对外开放的昆曲传习所,但因不是“新闻”了,加上博上有别的内容,所拍照片也就继续成了压箱底之物。最近淫雨不止,不出去,便把图片翻出来,觉得也是很有与大家分享的价值的。

苏州昆剧院东南视

西南视

我第一次去时是在2015年春节之中,值新院正式落成开放才不久,一片簇新的感觉。这是门前昆曲新年音乐会的海报附节目单

门厅

服务台

思源书吧

新建筑中间是个共享空间,以有利于通风、采光与节能

绕空间有通道

通道的壁上展示苏州昆曲传承与弘扬。这幅标题是“幽兰雅韵,百年薪传”

“出人出戏,传承创新”

“盛世元音,走向海外”

“《长生殿》‘历史文化名城行’,青春版《牡丹亭》‘全国著名高校行’”

那会综合用房也不禁止市民参观,我就一一地看过来。练功房

化妆间

化妆用品

正文中提到过的“游园惊梦”昆曲摄影体验空间

摄影体验空间一角

昆曲舞美服饰陈列厅。其余综合用房不一一列举

剧场占的面积比较大,位于整幢建筑的东南面,即本文正文中第一图所示。朝南一侧全是落地的玻璃窗

到剧场去要下楼梯

在双号单号两个门樘子之间,有“曲圣魏良辅”的塑像。360百科有: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舞台概貌

在舞台上所拍

舞台后台一角

除剧场外,二楼是展馆

展出苏州昆剧院、苏州昆曲的大事记

各界名人、艺人的书画作品

还有剧院与演员一路走来之风采定格等等

昆剧院新院建筑群中还保留着这幢红房子,它是老剧院的一点“骨血”,也是剧院变化的见证人

上左,2010年11月苏州昆剧院的剧场,后边的房子即上一图中的红房子,上右,同时期昆剧院内的一只亭,下左,2010年4月原剧院边门门楼上的题款,下右,同时期昆剧院的大门

昆剧院新院长大了不少。通过这座“过街楼”,昆剧院主建筑与办公楼连为一体

此图为翻拍二楼展馆中展出的摄影作品之一,标题:《青春版牡丹亭·惊梦》,作者许培鸿。哦,吴歙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