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拾萃:江南名刹兴福寺(上)

标签:
破龙涧破山寺四高僧墓米碑亭旅游 |
分类: 苏州拾珠 |
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让苏州的寒山寺名扬天下,至今还“涛声依旧”。唐代的另一位诗人常建的一首诗,同样也让一座古刹声名大振;这首诗名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磐音。”——因此而“驰誉千载”的这座古刹便是常熟兴福寺。
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史载为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 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润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遂有今名。兴福寺现为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寺路街走过两座牌坊,山离之愈近。寺院在即时,有溪自西东下,此溪便是破龙涧。涧南寺前照壁题“华严本山”,山门不算很巍峨,但门前两根“唐尊胜石幢”却彰显着一种岁月的沧桑感。大约是为迎接阳历新年的祈福活动作准备,照壁前、山门前寺院方面的人员正在张灯结彩,呈现了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兴福寺的地形,大致呈圆形。主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宝殿和最高处的玉佛楼。东路依次是救虎阁、龙王殿、禅堂、四高僧殿、藏经楼与偎竹楼。西路有普照堂、斋堂与五观堂。五观堂续西,还有廉饮堂、观音殿(圆通殿)、财神殿与文殊殿。寺院中有东、西园一个;南部有两水池,东为白莲池,西为团瓢,东北部还有空心潭。寺院北部便是虞山西麓,有墙圈之,其境内谓“林栖塔院”,有历代高僧墓36座,皆立塔,蔚为壮观。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兴福寺果然是个园林式的寺院。东有空心潭,碧水一潭,有锦鲤潜,有曲桥越。团瓢有古典园林传统风格的石舫驻。而白莲池,据说有非常珍稀的千叶重萼白莲,因时季关系未见其形未识其香,但那株伸展到水面上、用木桩撑着的玉兰,虽仅剩半片残皮与土壤相连,却依然花蕾已蓄,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感叹。更有亭与廊点缀于恰到好处之地。虽是冬季,但香樟与竹子青翠依旧,且正值腊梅开花,人在幽处,颇能联想到暗香盈袖之类的诗意。
我欲访兴福寺的愿望久矣。一次到常熟某单位业务交往、一次社区组织党员活动到尚湖,都是在王四酒家用的餐,酒店西去不多路就是兴福寺了,只是时间紧凑,心念之却不能及。故这次到常熟,第一站就先去探访兴福寺的。所摄图片较多,尽量压缩成两集与大家分享。

从寺路街西行,第一座牌坊题“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楹联为:“乱山乔木、清露未晞、虚伫神素;风日水滨、明漪绝底、妙造自然”。此联集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第二座牌坊前题“兴福禅寺”,后题“齐梁古刹”。正面的楹联为:“门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有落款“甲戍七月翁同龢”;查万年历应是1874年。(昆明的华亭寺也有一副联,全联只第一字变“门”为“尘”)

将抵兴福寺时,沿路有不少老太太在卖腊梅花。呵呵,出门在外,免生是非,不买就别问价

兴福寺山门对面照壁前有人在张挂灯笼

照壁题“华严本山”。佛教自古印度传入后,因依据不同经典之理论,在教理及教法传播中,汉传佛教逐渐形成十大宗派,其中一派为华严宗。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立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法门。兴福寺在民国初期就创办“华严学院”,时月霞尊者、应慈法师被誉为“近代华严学中兴祖师”,故兴福寺亦被尊为“华严本山”

兴福寺山门。山门前的石幢名“唐尊胜石幢”,左为平原陆展书,右为京兆全贞书。今所见一为原物,一为复制的

山门与照壁间有一小溪即破龙涧。有两桥架涧上,一名龙涧,一名法华,传为明代的,但好似都已重建过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铭碑,1995年4月公布的。碑身上苍苔斑驳

碑后的简介

跨入山门,里边也是挂满了红灯笼。下面的图片先循中轴线北上

天王殿,额悬“无上法门”,门联为:解脱门开谁肯入;浮生梦觉自知归

三佛殿:位于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圣像,中央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因观世音菩萨于久远劫前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而地藏菩萨功德已齐佛地,二者于因地均有誓愿,示现菩萨身相,以方便济度众生。故称为“三佛殿”

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顶,“表一真法界”

殿两侧墙上及前后庭院回廊间有许多碑刻,多为寺院及各殿重建记以及名人题咏诗

大雄宝殿西侧有“无漏泉”一眼

大雄宝殿通向西路的“通幽轩”,很各别的,称“轩”却没屋顶

中轴线上最高的玉佛楼

玉佛楼台阶边的腊梅开得正欢。背景是大雄宝殿的屋顶

在玉佛楼前平台上东眺,所见的歇山顶建筑是四高僧殿

玉佛楼是中路最后一进了,现在请随图到东路。四高僧殿,有联为:“大海法流洗尘劳;智灯长焰皎幽闇”,经考为集自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之句

四高僧殿匾额题“华严戒坛”,是因清代至民国期间一度用作戒坛。殿内供奉怀述、常达、彦偁、晤恩四高僧塑像。天冷,在里边念经做功课的善男信女关着门;我因想知道“四高僧”的法相,遂轻轻推开门,在门口诚恐诚惶地拍了一张

四高僧墓。此墓不在兴福寺内,而在寺外寺路街南侧与中山南路的交汇处。透过木栅见里边有一古牌坊,看样子像是祠堂之类的,不开放,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牌坊的联为:异代并成罗汉果,空山时落曼陀花

回到寺内。四高僧殿前一进为禅堂,是僧众修习禅定,彻悟心性的殿堂。从北面进入的门有联为:“此处山林幽寂;初心潭影空明”,为朱育礼集常建诗字而成

堂内东西两侧安置禅榻,堂口按禅宗法派传承悬挂钟板。此为禅堂南视图

从四高僧殿东出,是茶室

茶室更东,是空心潭。地方志载:“兴福寺山下有泉,潴而为潭,汩汩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可烛须眉,天光日华,上下交映,颇蕴禅意”。这一带是寺院的东园

潭上有曲桥,水中翔锦鲤

潭北是空心亭。亭以常建诗得空心之名。“破山之秀,钟于斯亭。设置既宜,称谓允当。人知少府诗之工,而不知所以为工,一登斯亭,不言而喻。”南宋时便有,后圯,现见的为移址复建的

空心亭之西为寮房

寮房之北为藏经楼。据称内有《碛砂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等及大量佛教珍贵典籍

茶室与寮房之间是米碑亭。诗碑之诗为唐人常建所作,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清乾隆时名刻手穆大展刻,名诗名书名刻,故有 “三绝”之称,为兴福寺一宝

亭中之《常少府题破山寺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明)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都)寂,惟闻(但余)钟磐音。” 米芾书碑时,对原诗作了改动(括号内的字),使诗与宋代兴福寺景点更贴切

兴福寺导览图,(点击可看大图)。由此可见,本集所贴图片相对应的范围。篇幅有限,待续
兴来福到,提前拜年,祝新朋老友春节快乐,阖家身体健康,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