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游记之五:攀上玉女峰

标签:
玉皇阁上天梯迎曙亭吉祥玉女旅游 |
分类: 山水钟灵 |
从水帘洞景区再往上,攀顶玉女峰的路,记忆中真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早先,好似是从树丛与乱石间似路非路的地方寻道而上,有点像今天的驴友们玩穿越那样。唯有一点没忘,就是曾摸到了一个雷达站那样的地方,有军人守着不让近,后来不知怎么七绕八绕地,也终于到了玉女峰。
现在到玉女峰,自然也是不再艰难了。有盘山道,可供景区的观光车盘旋而至山顶,也有修缮得簇新的带石阶的步行道蜿蜒而上,两者殊道同归。两种道在重要的景点总是相会的,然后又各奔前程,复在下一处重要景点再次相会。花果山也见有索道,不大见缆车运行;见了,又见缆车的舱内都是空的。
从水帘洞景区直上玉女峰,其间也有一些景点,如玉皇宫、花果山实证陈列馆等,一眼就看出是后来新建的,因为早先我们攀顶时,只觉一路上全是山石树木,没什么建筑的。而像玉女亭,迎曙亭等,感觉应是在原址重建的——那个环境是不能凭空得造出来的。一路上还见有猴苑,鹿苑,感觉前者是虚晃一枪,后者才是名副其实。
江苏境内最高的山是云台山,其最高峰就是花果山的玉女峰,海拔624.4米。就如“到吴中不游虎丘乃一憾事”一样,远道去游花果而不登顶的,似乎鲜有人在。玉女峰胜景一是观海上日出,一是赏云台铺海。天气与时间关系,这两个胜景,我们虽然还是无缘看到,但几十年后重上这个高地,心情依然非常激动。那日风极大,天也极蓝;穿裙的游客,裙子就如胜利的旗帜一般,插上了蓝天下的山巅。崖旁,那块如鹰嘴般的巨石,还在远眺大海,而我则在风中回望,检阅自己走过来的曾经的十年云台路……
晚清张百川有首赞花果山的诗:“洗尽嫣红别样妆,天生丽质斗芬芳。镜中眉黛颜如玉,画里容华鬓已霜。北院方疑柳絮落,东风却送粉花香。三山名士群相慕,缟素真堪对夕阳。”呵呵,那些美的词汇都属花果山的,而“鬓已霜”与“对夕阳”,莫非是写给阔别了几十年的重游客的?
(花果山游记共五集,发完了。谢谢欣赏!)
走步行道上山,荫多一些,还能走过一些亭子之类的,比走盘山路看点多
再上,就到了玉皇阁。玉皇阁也是后来重建的,台基上还是玉皇宫的名。从山下看,它在三元宫与玉女峰的中轴线上,也是从水帘洞往上登顶途中体量最大的建筑
玉皇阁前有简介牌,摘录如下:“原为玉皇宫,石匾仍在。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之前,已是三元宫建筑群中最高的庙宇建筑。它与前殿、大殿、团圆宫一样,依山而建,在一条中轴线上。1992年在原址建玉皇阁,是一座接近花果山极顶,高24米的三层六角亭阁,常被霞光云雾缠绕。立于玉皇宫上,可俯视水帘洞、三元宫、南天门、孔雀沟”。我们到的时候,天气晴朗,朝日正炽,而阁不能进,无法登高远眺
玉皇宫也是观光车上下的一个站点。由于对花果山的地形总貌不是很熟悉,故站在其平台上南望,对简介牌上说的那些可以“俯视”到的景点也对不上号,倒是见有座塔就是走过的多佛宝塔(图中前景中部树梢低的地方),而塔上方有“梯田”之上的特征还是蛮明显的,是三元宫的停车场
长焦中的多佛宝塔。这一片借助的是等效焦距300毫米的镜头,右上角有些红色的地方是三元宫。呵呵,真佩服前人的眼力那么好,而且岁月越往前推视力越好,据说孔子在泰山上,能望见吴地呢
玉皇宫附近道边见一井圈,估计是复原的一个胜迹遗址,名龙潭神泉
路边的摩崖石刻。由于角度小,看不大清,好似是“金镶玉竹山色美;云飞海啸水连天”。道是一仰一俯之见,感觉下一句比上一句好
右边的石阵像个龙辇,许是猴王升帐早朝之用。但猴们此刻都在水帘洞那边与人同乐。有简介牌:“海州的早期文献,有猴属的记录,但明清以来的方志里,猴子没有了踪影。这大概是《西游记》中猴家属被孙悟空从生死簿中一笔勾去的故事原型吧。如今,花果山的猴子们依然保持着野生状态,自行觅食、繁衍。这里存在一个健全的猴王国,您只要仔细的观察,一定能体悟到其间的等级尊卑和家庭亲缘,甚至迷离复杂的动物世界里的社会关联”
花果山实证陈列馆。“此馆陈列了花果山的镇山之宝——400余件文物展品与文献资料。包括吴承恩的诗文存稿、《花草新编集》及其为父亲撰写并书篆的墓志铭原拓等生平资料,另有《西游记》明清刻本、图画以及《西游记》研究的著述。将几百年来《西游记》花果山的原型究竟在哪里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惜没开放,(过这处景点时还不到9时30分)
梅花鹿们正在进食,有人到,有几头警惕地抬起头聆听脚步前来的方向
观光车到达山顶的广场,广场上伫立着手捧玉如意的“吉祥玉女”雕像。雕像座上有玉女峰的标高标志
玉女广场再上是迎曙亭。据《云台补遗》记载,唐建“望日楼”,后倒塌。明万历年间,在原址建“海曙楼”。道光十三年(1833年),陶澍捐资重修,亲题海曙楼于门额,书题一联:“曙色正平分,听万籁无声,已觉人来天上;楼光开四面,看一轮初上,始知身在日边”。
1986年在海曙楼遗址修建了“迎曙亭”,据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全石结构的亭子。那日风大,站在亭中,四面透风,感觉颇冷
出亭,广场更上层,耸立着玉女峰的石碑。冒出地坪的就是玉女峰。广场也是新建的,登顶是安全了不少,但少了昔日的峻险之意
玉女峰碑后的碑文为(试以句逗):“云台古称郁州山、苍梧山,东临沧海,襟带徐淮,连绵三百余里。其突兀而起者玉女峰,乃江苏之巅,海拔六百二十五点三米。登临远眺,唯见群山俯伏,碧野苍茫,浅岭行云,红涛浴日,盖古传蓬莱方丈瀛洲之地也!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立。丙子年彭云撰文,张耀山书”(彭云,原连云港文联副主席,《连云港文学主编》,曾任江苏作协理事,现为连云港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张耀山,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学书广涉草隶篆,主攻草书,初学《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等)
碑是新立的。估计原来应有老碑,但已损无存。有碑头在下山步行道之侧,成色像老货
又:江苏省测绘局、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所立的地理标高为624.4米,前述碑文中的625.3米也许引用了别处的、早先的资料
姑且就叫他鹰嘴石吧。当年我们攀顶后,就在这块石旁留影。(现在有栏干将其隔离在观光平台与山道之外了)
山顶上风极大,估计至少有七、八级。女孩,你的裙子就如胜利的旗帜哦
在峰顶东南眺,那边还有一峰。估计就是《云台补遣》中所述的清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