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段遗产:上塘河

标签:
上津桥下津桥渡僧桥安徽会馆旅游 |
分类: 姑苏之水 |
春秋时期,吴国夫差开挖邗沟,并将苏南的水道与之连接。后者,史称“古故水道”或“(吴)江南运河”,这是历史上大运河江南段的前身。从那时起,这条运河由北而来,流经枫桥铁铃关后,折向东,进入上塘河而抵阊门,与环城河相接后南下东进。
尽管后来白居易开挖山塘河,使运河与苏州古城之间又多了一条水道,但上塘河无疑是运河进入苏州的最早之水道,并始终是运河与苏州古城在1959年之前的主道。“1959年实施彩云桥工程后,运河过铁岭关后直线南下走横塘,循胥江过泰让桥流入环城河。”“1987年4月至1992年6月,在横塘镇南弃胥江另辟新河,折东经新郭北侧、五龙桥南侧入澹台湖,至宝带桥北堍与苏嘉运河连接,绕过古城。”《苏州山水志》如是记载着。
上塘河之东,起于阊门外的“五龙会首”处。河之南有街依河为名上塘街,到广济桥后现名为枫桥路,西达铁岭关。就如大运河流经的城市都因之得到了繁华一样,古时的上塘街也是繁华之地。据说在明代,这条直通枫桥的路号称“十里枫桥塘”,可以“五马并行”。到清代,这里兼为纺织大市,上下塘字号林立,“漂布、染布、踹布、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还有肉铺、茶铺、药铺、茶叶号、煤炭号、南北货号与典当等,百业俱全。
我小时候有个亲戚就住在上塘街,去玩过不少次。亲戚的家是老式的两层楼,木楼梯窄窄的。推开窗,可以望见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流在一家家的店面前。店面前都搭起了棚子,“占道经营”。那时的街还是很窄的,好像是弹石路面,但没记住有多少店名。像沐泰山、杜山珍这样的老字号,还是因为一直坚持着走过来了,我才能借此拾回旧忆。
冬季,难免都有点萧瑟,也不大想拍风景。就想趁这当口,争取把列入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水系都用脚步去丈量一遍。沿上塘河走还是比较轻松的,路好,也不算太长。这段程,与我青少年时的印象相比较,有以下的变化:上塘街拓宽了早已能通汽车;石路的建筑群延伸到上塘街了;广济桥重建过了,其西建了通车的匝道;看到了以前未注意的两个会馆;西园寺的正门改到河边,新建了两座拱桥;河北边的团校不见了;新建了一些楼盘,其中的“江枫园”前也增建了桥;寒山寺拓了出了东门,并有路南通何山路;华盛造纸厂不在了;枫桥对面的小村成了今枫桥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从网上搜来的一张江枫洲(枫桥、寒山寺)景区的航拍图,图左那条弯曲的河就是上塘河,中间一条是运河故道,右下的一条是今大运河的航道。原来的华盛造纸厂大略就在图中有阁有诗碑的那块地方
一个雪天在枫桥边拍运河与上塘河的相接处。左侧围墙内为近些年开发的一个档次较高的房产项目“江枫园”
河的南边就是枫桥路。寒山寺就在路南。张继的诗句中的词,都被借来用作景点名、小区名、桥名和店名了
最早的时候,寒山寺的山门在运河故道江村桥边,现在有了东门与南门。图为东门边的一座牌楼
在枫桥景区的码头边东望,是上塘河上的第一座桥,是为连接“江枫园”而建,取名江枫桥
来凤桥。桥名是老的。因西环路有高架也有地面道路,加上高架(双向),这里形成了四桥横跨上塘河的景观。图为来凤西桥。其西的桥联的上联便是“有凤来仪,以兹思烟雨金阊”,大概就是桥名的来历了
来凤东桥。东、西两桥的款式是一样的。桥两侧也有楹联,其东边一联为隶书,系王西野撰:“白莲开近先贤宅,绿凤飞来第九桥。”这第九桥从何算起,我却不知
门经常是关着的。这次开着,我进去,被告知会馆不对外开放。只拍了大厅和墙上的简介。有简介,就省得用文字再说什么了
早在2003年5月18日,苏州《城市商报》就报道过,京杭大运河沟通苏州护城河的“黄金水道”上塘河、胥江,今后将呈现东方水城风貌,与之相关的以发展旅游文化为主要目标的《上塘胥江两侧景观与城市设计》已于日前完成。据悉,上塘、胥江两侧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为上塘河、胥江两侧各50至100米范围,规划总用地面积分别为97.1公顷、114.9公顷。规划方案吸取苏州传统河街相邻的空间设计手法,运用传统水乡空间形态与结构的规律,通过空间布局的调整以及传统视觉要素的运用,力求使这两个地区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特色空间。据此,上塘、胥江两侧设施陈旧、影响景观的工厂和仓储用房将进行搬迁,腾出的用地则安排发展适合该区域功能和景观要求的旅游、服务、商业、学校及房地产业。图为上塘河整治后的景观
下津桥,是老桥。又名通津桥。位于枫桥路北侧。原为古运河重要渡口,明成化十八年(1482)建桥。清康熙四年(1665)、道光二年(1822)重修,1984年又修。半圆拱单孔石桥,南北走向。桥顶中宽4.8米,桥堍南、桥北分别宽6米和6.5米,桥长36.7米,跨度12.2米,矢高6米,青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花岗石桥台,南北踏步共59级,条石栏板。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继东,能见河边上有两座款式相同的拱桥,西边一座名智慧桥,东边一座为福德桥,都是近几年所建,主要为古刹西园南大门服务的,并与隔河的照壁一起,在视觉上延伸了西园的视野范围
西园寺戒幢律寺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图为“戒幢律寺”山门前的牌坊
再东,就是永津桥了。据传原来这里是小船摆渡处。抗日战争时建造木桥一座,名中津桥。1975年改建为混凝土桥,后来随桐泾北路建设改造加宽。已无什么特色了
上津桥,是目前上塘河上保存完好的二座老桥之一。位于广济桥西,枫桥路与上塘街连接处。始建年代无考,明末重建,清同治五年(1866)、1984年重修。现为半圆拱单孔石桥,南北走向。中宽3.7米,全长米,净跨12.2米,矢42.45高5.9米。赭色花岗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南北踏步共60级;青砖桥栏,间以石望柱,上覆石条。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塘河两侧的支流河道入口处,都建有水闸。这一图是四年前我在留园对面上津桥下塘的上塘河边拍得的一座闸,闸边有一座小桥,桥是民国期间的。也贴在这里了
过上津桥往东,上塘河的对岸原来称上津桥下塘。这一带原先两岸都是老房子,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拓宽路面时拆了。现在整洁是整洁了,老风韵却没了。前方的桥为广济桥
继东,为广济桥。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初为石墩木梁桥,当时称洋桥。清宣统三(1911)改建为石桥台,钢筋混凝土桥面,铁栏杆。现在随着上塘街和广济路的拓宽,桥也改造得更宽更长了
双亭园。是上塘街与广济路环通的匝道间的一个小游园,近期建造。这个方向看,只能见一个亭
过广济桥的上塘街,现在是石路商区的北缘。改造后的上塘街早已没有了我儿时的一丝一毫印象了。“寸金地”,沿上塘河都建滿了房屋,再也不能在这段上塘街上看到上塘河的。图为在河对面渡僧桥下塘拍的一张上塘河景。拍时正好有位老人,给我讲述当年的景况:河边都是一两层的老屋,家家户户都有水埠头,还有歇船的“洞”(楼下房基架空可泊小船)。淴河浴(游泳)时,吊着船,一脱手,划几下,攀住突向河中的埠头的石条,歇口气……
这样的景况,就永久地留在了这位老人的记忆中。当然,还有为数不多的资料。图为在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中翻拍的图片。图中的桥,好像就是我记忆中的渡僧桥了
今日渡僧桥。清乾隆《长洲县志》载:“孙吴时,民为舟以济商,有僧呼渡,舟子弗应,僧折杨柳枝浮水而渡,众惊异罗拜,愿藉神力成此桥。遂募建,不日而成,以渡僧名。”宋咸淳十年(1274),僧元恺等募缘重建。明弘治二年(1489)修,崇祯九年(1636)郡人御史李慎嘱僧如净募资重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原为石拱桥,上下共72级石阶,两侧有桥联。西联为:“天垂玉蝀通濠堑,地近金阊重股肱”
渡僧桥下塘,感觉街的宽度变化不大,但两边的房屋老的也少了,好多都已翻建过
渡僧桥下塘,除了我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一文中提到的河边尚有一座残损的牌坊外,还有一处“老货”是叶天士故居
进去看了一下,原来很多进的,拆了改了的不少,住着的居民不少,要腾出来相当吃力的
站在渡僧桥上西望,河道中空空如也,静静的。简直有点不敢相信,曾几何时,这里是船来舟往,桅樯林立
站在渡僧桥上东望,前面横向的水道就是环城河了。一条上塘河走完,归纳一下,跨河的桥现在共有10座。在地图上用“测距工具”草测一下,上塘河约长3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