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2015-01-02 07:24:02)
标签:

弹词开篇

有线广播网

泰伯

吴苑深处

文化

分类: 苏州拾珠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叹啊,白居易毕竟是白居易,把雨落荷叶的景象移用到声音表达中来了,那么巧。——琵琶、弦子,加上吴侬软语的唱段、说白,那就是苏州评弹。在雅致的书场里,品着茗,洗耳恭听。但闻弦索叮咚,恍见珠落玉盘。说到“入港”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卖个关子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听评弹似乎是老苏州人的专利,也是相当一部份老苏州人茶后饭余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评弹又名说书,故演出场所称书场,听评弹亦称听书。上了瘾的,宁可食无肉,不可一场缺。据说,早时的书场里,中场暂歇时,还有苏式的小吃供应;甚至还有人托了鸟笼入场的。其吸引力与休闲状可想而之。

 

大约在六、七十年代,苏州有个有线广播网,每日都有评弹节目播出。记得大院中的阿爹好婆、家庭妇女们,到那个时辰,都会停下各自的活儿,悉心品味,如饮陈酿。播出的时间好像有几次,但每日午后的那段时光,却是雷打不动的。何以记得?少时有一个阶段,我到林机厂游泳池学游泳,总是午饭后与弟弟一同前往,走在道堂巷、王天井巷这一溜小巷里时,家家户户有线广播里传来的就是评弹节目;走着走着,前一句的声音渐远渐轻了,后一句的声音却渐近渐响起来了。

 

中学里,我有个同学,住在花街巷的一座小洋房里。他父亲就是当时的评弹艺人,姓谢。我到他家去玩过不少次。受其父业的熏陶,我的那位同学也早与评弹成了莫逆之交。到农场后我与他又住一个宿舍,他有时会旁若无人地哼几句,然我现在只记得“风急浪高……”四个字了,但那声调是带着浓厚的鼻音迸出来的还不曾忘记。我是从他那里最早知道苏州评弹的流派:蒋调、周调、沈调……而苏州评弹公认最早的三大流派陈调、马调、俞调,却是后来直到参观了评弹博物馆后才得知的。

 

相比于同样受人追捧的昆曲来说,由于评弹演出时的舞台要求、场景布置、服装道具等都要相对简单得多,因此传之亦广,加之票价不贵,和者亦众。五十年代,苏州计有大小书场百余处,最孚盛名的当然数北局的“光裕”;光裕,乃说书界光前裕后的祈愿。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银屏世界的壮大,欣赏目标的转移,现在的书场已屈指可数了。但在苏州周边的小镇上,黄棣、平望、沺泾等地,我都见到老书场还保留着,且依然还有相当固定的听众。

 

看到过一篇文章,剖析了时下评弹界的窘境,一是书场严重萎缩,二是演员不进书场,三是经典书目失传。书场萎缩是因场地租费高而门票持低上不去。演员不进书场是报酬低,有观众还编了顺口溜调侃:“一类演员,招待首长;二类演员,参加评奖;三类演员,电视上上;四类演员,堂会唱唱;五类演员,专在书场。”还据说,现在书场开说的都是二类书,而诸如《英烈》、《隋唐》、《大红袍》、《顾鼎臣》等一类经典书目已成绝响。

 

评弹要再振雄风,恐怕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评弹似乎是老了,但他的精彩岁月还在。苏州有个评弹博物馆,就诉说着他的当年故事……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苏州评弹博物馆在平江路南段的支巷、中张家巷的西段。馆址原为清末民初沈宅,建成于
20046月。门厅三开间。有联为:论世三千年惟妙惟肖;弹词廿四史亦庄亦谐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门前有一组雕,反映了当日书场老板(或管家)在大门口恭恭敬敬地迎送评弹名家的情形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门厅中堂设一古色古香的屏风,悬挂的馆名前冠以“中国”两字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门厅左则是仿古的账台,内陈列精致的茶具。边上堂牌上写着“特聘评弹名家徐云志,今日开演长篇评弹:三笑”。堂牌下方那是小牌子,分别是书场可提供的茶与小吃的价目。呵呵,铜钿么从六文起到十五文,是一种“历史再现”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门厅右则,是进书场的入口。那幅联是:不卑不抗气象、半今半古衣冠;毋早毋迟时候、疑人疑我悲欢。道的是说书人的形象、演技与听客沉醉于故事情节时的感受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联中间是元和人王周氏“书品”、“书忌”之述。元和、长洲都是苏州府当年所辖的县。王周士是当年评弹界最著名的艺人,因他曾为乾隆皇帝御前弹唱过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门厅后是一个天井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天井西侧有一石幢,题一百五十週纪念。上有名家题词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天井中有石库门通向里边的书场。回头看,内侧为一砖雕门楼,题紫气东来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书场题吴苑深处。是老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正厅,属控保建筑。每日下午有档书。演出期间,博物馆暂停开放;散场,继续供市民与游客参观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书场内景。悬匾上是“珠落玉盘”。我觉得是典出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之意。楹联为:沧浪亭御前弹唱垂青史;光裕社启后箴言耀艺坛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场子台前及两侧,悬评弹著名书目的素描画轴,有西厢记、三笑、玉蜻蜓、珍珠塔、岳传、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走马宫灯也是相同的风格。我拍过两只灯,这只上绘的是岳传,另一只绘的是琵琶记,其它的未细睹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展示馆在书场的北面。两侧有回廊。回廊里一景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展示馆在后厅,与书场之间,也有一个小天井,有一砖雕门楼,题“福履绥之”,出自《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句中,“履,禄;绥,安也。”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这间屋子的堂名很雅,题“瓣香庐”。一尊塑像是泰伯,因他是三吴开化之祖,又有三让之至德,后人尊之为三皇。此处的联赞为:开辟吴中礼乐先、弦歌垂教忆当年;若非三让行纯孝、吾族今犹蛮貊传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馆中展示评弹发展史、各代著名评弹艺人和文史资料等,据称有一万余件。此为著名评弹艺人的雕塑头像与介绍。图中四人为“前四名家”:赵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本图中为“后四名家”:王石泉、赵湘洲、姚士章、马如飞。各人生平,成名代表书目、艺术贡献等都有简介,此篇不絮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这间展示室的后边有个装饰性的“门楼”通向后间。馆中各区均有多媒体音响视频可供欣赏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后间有书场的微缩景观模型。再现了吴地听书的风情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展示馆有二楼。图中那幅字幅是前李岚清副总理于
200510月所题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展馆布局一瞥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传统评弹书目概观之一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不同时代评弹表演家演出时的照片资料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任选其一。这幅是“兄妹档”邢晏春、邢晏芝
1999年弹唱长篇弹词《杨乃武》时的一个镜头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二楼相当显目的一个位置有陈云的塑像。陈云是上海青浦人。早时那个地方也归苏州府管辖。不知是不是乡音使然,陈云也爱评弹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他关注评弹的继承与发展。塑像背后是他
1961725日的一件批复手迹,计六条,系“目前关于噱头、轻松节目、传统书目的处理意见”。陈云逝世后,他的夫人于若木女士捐赠了陈云生前珍藏的评弹音像资料560多盘,为苏州评弹博物馆的建立作出了奉献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馆中还收藏展示了其他老一辈领导人关心评弹艺术的资料图片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走向了世界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美国学者马克木德尔学唱弹词开篇

 

漫话评弹,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
苏州评弹按弹唱时的人数而论,有单人档、三人档;最常见的是双人档,一男一女。这幅图上是两位女性搭档,也算开了眼界。来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末了,惊堂木一拍:“今朝到此为止,明日各位请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