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2014-08-06 05:58:12)
标签:

支遁

寒山

中和塔

赵宧光

旅游

分类: 苏州拾珠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苏州城西有座147米高的小山,名支硎山。一般皆认为,是因晋时高士支遁(又号支硎)在此栖身,故山得此名。我偏要“象牙缝里寻出骨头来”——这山上之石如“硎”,像大的磨刀石应该是早就有了的;《吴郡志》就有“盘薄平广,泉流其上,清澈可爱”之载。而且据说支遁是到了这山,见“其平如砥”,“常在平石上读书、习艺、观望,与这些天然大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作家徐卓人《支硎山》一文中句),才将自己的号从支遁改为支硎的。

 

不管如何,支硎山周边的山不少,若论风光,天平、花山、灵岩等大约皆能出其之右的。支硎山之最,便是高士支遁以及他带来的名人效应与佛教文化。支遁不仅佛教精通,本人亦是“高士”,且一生结识过许多名士。后来的名流也因此争相到支硎山凭吊怀古。包括乾隆皇帝。包括民国元老李根源等。为此咏题的就更多了。白居易有诗曰:“好是清凉地,都无系绊身。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巾。自惭容鬓上,犹带郡庭尘。”

 

史载,盛时支硎山最著名的寺院有四座: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观音寺;现仅存中峰寺与观音寺,(均为老址重建)。明《姑苏志》载:“中峰在寒泉上,又名楞伽院。”新编《苏州山水志》载:“中峰寺创建于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44年),唐景龙年间改名报恩寺,清康熙十五年重修后改名观音禅院,清咸丰年间毁于大火。民国初,在山下重建观音寺有房屋30余间。40年代末,剩几间破屋,60年代后期拆除。”

 

201172日,当时的《星海之友》圈主思泉来苏,吉格罗朵、应天人、姑苏老许、游尘凡心、游尘闲心和我共七人同游花山,归途中顺游了贺九岭与观音寺。那次是我第一次到支硎山下。当时因时间不敷,加上顾及一行体力消耗已大,未上得中峰寺。三年后也是7月间,三伏天,我再访观音寺,在阵阵蝉鸣中上了中峰寺,汗湿颊背,然乐在其中。三年来,观音寺又有了些变化。且看图片且说话——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寻个好天气,再访观音寺。在中锋街西段西南望,天平山上的天云寺(图中间山顶下方的建筑)与对面寒山岭上的法螺寺遥遥在望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地图上标为中锋街的西段,从司徒街起,还是一条若田埂似的小道。记得那回跟吉格罗朵开车去时,穿过一段有农家的乡间小路的,已找不到影子了。而在这段田埂似的小道上,一眼便能望见观音寺那只各别的白塔。山腰间的寺不用猜,一定是中峰寺了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现在的观音寺山“寨门”。呵呵,心情一好,见蜻蜓们盘旋在天空,就当它们是直升机在为我护航吧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进山门,观音寺大观在望:前面有河,河上是香花桥,再前面是牌坊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朝阳的金辉沐浴在香花桥上。进寺时被告知要收门票了的。我很“老练”:“五元吧?”因为苏州周边的庙,要收费的一般是5元。给了钱提过来一张香花券,一看印的是20元……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过香花桥,回拍一张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牌坊朝南一则中间横额题“支硎古刹”,两侧的横额分别为“佛教圣地”和“弘扬佛法”。柱联为“古刹悟禅机才知色相本是空;深山参佛理大觉事非无挂碍”。那只石香炉也好像是新增的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牌坊朝北一则中间横额题“净土道场”,两侧的横额分别为“普渡众生”和“利乐有清”。柱联为“救百千万劫具大慈悲湖山无恙;现三十二身说妙功德物我同春”。电线很零乱,要拍这牌坊的背面也没办法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这张是三年前的旧片,是在观音寺的山门殿前往南拍的。那时这部份还没围墙围起来,我记得当时的车是从东边直接开过来,停在桥边的。桥也感觉是“外边”的。图中可以看到,香花桥之南,没围墙与寨门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三年前的山门殿就是路边,故匾名是寺名:观音寺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而现在成为一个景区(中峰寺、观音寺)中的一部份了,故匾名调整为“观音净院”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观音寺的主殿,有姑苏珞珈之誉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主殿名“圆通殿”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圆通殿庭前广场东为客堂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圆通殿庭前广场西为大悲殿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斋堂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观音寺中有两个特色之处,一是白塔,据说仿的是扬州瘦石湖的白塔。图中左边是三年前拍的,下午顺光;右边是这次拍的,清晨侧光,光线偏暖偏黄些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另一是“转藏”。木制,高约两丈左右,六面六佛,传早先是插入两尺左右深的潭中,可以四面旋转的。现状看,地坪中有圆盘,接近座底有龙头状的扶手,想来还是可以转动的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现在此宝物已被请入转藏殿了。据说这里的观音可以为人送子,只要供上长旛,许下愿心,就能求子得子。若是上年祈求后生下的小孩子,就要在观音座下皈依寄名,可保长寿。图是三年前拍的转藏殿外的小桥与紫藤廊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三年后,那株小紫藤已根深叶茂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原先相关的介绍是“沿着寺院后方的山路,即可前往支硎山四座著名寺院之一的中峰寺”。那山路肯定是老的古道。现在,在“观音净院”门前整修好了新路,沿之西去即可上山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木渎小志》载:“中峰在寒泉上,稍西有鹤饮泉、唱狮窝、马迹石,又西南为放鹤亭,在中南二峰间。”小志中所载的景点,或许是我不熟悉,或许是早已不存在了,我一路上去并无所见。但见一壁下,仍有涓流渗出,权当是寒泉吧。(图中岩壁呈黑色部份有水渗出)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上山道中有只石亭,绕之三匝,未见题款。很希望边上有块碑石,有昔放鹤亭旧址云云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亭下山道上有一叉路,仰视,有一石成的建筑,绿荫蔽之,幽静非凡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入,内有一庭院,有些香火。问之,是山上旧有的一只老庙,说是供奉花山娘娘的,也有说是供奉上方山娘娘的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中峰寺的山门殿。新编《苏州山水志》中支硎山一章中有记,“2000年,复建中峰禅院天王殿、大雄宝殿、放生池等”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中峰寺大雄宝殿景观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大雄宝殿东侧,新建了僧寮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上一图中平整出来的场地一直延伸到山前崖边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东望,是狮子山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上山途中,我曾拍得一张“苏州中峰寺航拍图”。前一图中那片基本已整理出来的场地将来要建“中和塔”。这张图上规划还要在山道上造钟楼鼓楼,这让我想起了穹窿山宁邦寺在山道中也有钟楼与鼓楼。但这里暂时还停留在蓝图上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未来的塔基的西北角,有只石亭,置着两块残碑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一块碑头部有“中峰讲院修造碑记”,不知是不是真古董?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另一块字迹极难辨认。将比较看得清楚一些的部位拍下来,内中有“寒山赵宧光篆额”、“遁士文从蘭书”、“住山释广陵明”等字样。赵宧光乃明代高士,葬父于寒山。“住山释广陵明”后面大概有一“河”字看不清,明河,应是崇祯年间中峰寺的住持。徐卓人《支硎山》一文中有记“崇祯己已年(1629年)正月,住持释明河与读彻(即苍雪)在中峰寺立下一碑,为《重复晋支公中峰禅院记》,是国史官湛持居士文震孟撰写的,其中有这样的描述:事矣,余有兹重有感焉。吴中诸山,始辟于王夫差,鱓山之台,馆娃之宫,采香之迳,锦帆之泾,与天郊台酒城,贺九谢宴之岭,消夏之湾,名胜满目,风流照耀,宁非百代之雄也哉!曾不一,传麋游鹿走,固已荡为冷风飘尘,徒增吊古之悲。乃支公遗踪,所在不泯,久矣弥新,以至废者兴,湮者复,即人人喜踊,不啻身自有之,斯岂独清规茂赏能击人怀,亦足徵法界之广大,宗风之弘远,成住之相,真实之理,使人悠然有可思矣!且不观夫今之南峰矣乎,华表凄凉,马鬣颓圮,樵呼牧卧,鬼泣于幽,而王氏独能保百年之废刹,新千岁之梵宫,又以徵文恪公之深仁厚德有余泽也,积金至斗,身死之后,岂复相关?唯此胜,因历劫不坏,太学君可谓知取舍,识空有矣!……”如果真是此《重复晋支公中峰禅院记》的碑记的话,虽残亦弥足珍贵也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也到中峰寺的斋堂去看了看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中峰寺因我向未去过,所以角角落落都去看了看。老建筑中还有万姓先祖纪念堂与关老爷的祭祀场所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废弃了的男女浴室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中峰寺的西南角,还有一处旧的香火处,遇到几位跨塘过来小住的信徒,聊了一会

 

登支硎山,游观音、中峰两寺
两处寺院并在一篇中,图已经多了些,只能打住了。这片是南瓜开的花。当时心中就在想,这里没见荷,权将此叶当作是田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