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圣境之九/贺九岭普济道院
(2012-03-04 07:42:27)
标签:
贺九岭普济道院玉皇殿灵官殿三茅真君道法自然李根源鹿山御道旅游 |
分类: 苏州拾珠 |
去年的7月2日,苏州的部份新浪博友陪同“星海之友”圈主、嘉兴过来的思泉,同游花山途中顺游贺九岭石关暨普济道院。贺九岭,传因春秋时吴王登岭贺“重九”而得名。贺九岭石关,位于吴中区天池山与鹿山之间的谷口处。这谷口就是旧时的交通要道。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岭上建普济道院,内有玉皇阁、观音、关圣、玄武诸殿。隆庆年间(1567-1572),在庙外建东西两个石关,东面石关为花岗石,西面石关为青石。清代又在贺九岭两石关之间铺砌人字形砖街,称为御道。
带队的吉格罗朵轻车熟路。两辆车停在路边,一行人便兴致勃勃,向西边的一条带点坡度的小道鱼贯前行。未几,先是见到建在岭上的道院,黛瓦深深,黄墙一抹,颇有气势。加上那天天气晴朗,蓝天如洗,白云萦绕,风景殊佳。走近,方见石关如拱桥,其顶其侧俱被野草杂树遮掩,尽显沧桑古意。
石关建筑结构均为拱券式,与江南拱桥相同。拱券的侧面砌有“金刚墙”,且置长系石,出头处雕凿成龙头。石关顶端据考原有建筑,现已无存。券石五块并列,东石关44块,西石关48块。每块券石上均刻有功德碑,碑额刻倒覆荷叶,碑座刻成荷花。券石上的字,依稀难辩,我拍了想回来后细品,结果还是不能读出其大概。
进东石关北折,即是普济道院之边门。此处一溜房舍,为办公与生活用房。有石阶西上至一平台,台上立“三茅殿”;若从山门进来则已是第二进。此殿更北,则是主殿“玉皇殿”。因道院依山而筑,故是愈北的建筑愈高。玉皇殿北有一较为平坦的山地,临此东南西三面望,远山苍苍,景皆在烟云之中;而北,则山又高去也。
南北向各殿之西路,因地置宜筑有东西向的配殿财神殿、城隍殿等。而在山门殿后的东路,则有一庭院,碧水一池映绿木,环廊凭山自高低,景甚妙。临此,可作一番怀古思幽之探。
之前我正巧天目湖那边回来不久,游过溧阳境内的茅山道院,故在三茅殿中与值日的道士略作攀谈,以求一二,问两处的三茅殿何处是“正宗”?道士曰,三茅真君原是苏州三兄弟,两个兄弟后也弃官随兄出道。既为苏州人士,苏州的道观自然是“正店”。况此处明代即有,当然为最。善哉,有故事即好,又不编史,何必顶真考证?有问必答就好。
贺九岭东石关之东侧。史载原石关上有建筑物,早已倾塌无存,现只有一个拱圈门洞显露在一片绿色之中。
在两关之间普济道院的山门殿灵官殿,殿前额题至今还是贺九岭而不用普济道院
灵官殿后便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幅壁画,寓意道法自然,天地万物和谐
三茅殿之东有一平台,称“三石石坪”,不知是否因有三块名人摩崖石而命之。所见一块用棣书刻“志载吴王登此贺重九故以名岭云”,系李根源手书;一块也是棣书,刻“腾冲李根源游山,宿此。住持道人蔡雍属书摩岩。民国十八年”,(标点是为方便阅读我断句而加的,原石上一文到底);再一块如图,三个大的字是篆体“天马徕”,小字为“民国二十年十月偕李根源、王謇、丁南洲自阳山来游,道人蔡雍属题,张一麐并记”。
我们去的时候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玉皇殿前的香炉里,香烛灰堆得挺高
这是东侧边门里进入后可见的一景。右边的房子就是上图中所见的房屋
德山有文《贺九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