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圣境之五/何山道院新落成

标签:
何山玉皇殿灵官殿鹤阜圣境祈福道长中秋信仰乐趣斋房旅游 |
分类: 苏州拾珠 |
苏州新区的何山,整山占地面积296000平方米,海拔63.8米。一座山就是一个公园。何山道院就坐落在何山公园内山顶上。在长江路与金门路交汇处的西南隅,能见绿色的山冈上有一亭,这就是何山半山腰上的聚鹤亭,这处是看不到山顶的。要看山顶,最好的地方就是到新区公园去,隔着一片水,东南方的青山顶上,黄墙一溜,庙宇数间,那就是何山道院了。
引用道院网站的一段资料:何山原名鹤阜山、愁眠山,后因梁代何求、何点辞官隐修而名。山中有何求、何点南朝梁代遗迹;又有因元未起义领袖张士诚在苏州期间,改腐败、兴水利、薄徭赋、育人才、恩泽百姓,人们为怀念他敬建的张王庙;现有的摩崖石刻、纪念馆等等,已形成了一道历史人文的文化长廊。古云:山者、气刚而宣,川者、气流而柔。刚柔相荡而地气立。何山不大、不高,独立突起,四周临川。气行地中,其行因地之势,其聚因势而止。丘珑之骨,刚阜之支,气之所随,嵩山忽起,作镇一方。左有虎丘、右有狮山相扶,旺气地脉经此地而生龙穴,形成何山鹤阜风水宝地。
这是一段比较简洁的对何山的总体介绍。近点看,何山道院的雏形当在九十年代中期,由香客自发建造的。2009年4月,经苏州市宗教部門批准為宗教活动场所,並更名为“何山道院”。紧接着苏州市道教协会自筹资金,于2009年5月施工建设。道院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我在去年5月上何山寻访张王庙,并成《履丈绿踪之六/何山公园(原创图文)》一集,间有道院之图数片,实际只能算是该项建设的一期。当时玉皇殿、财神殿与玉皇殿后的斋房等已成,而在玉皇殿之东、财神殿之南则还在大兴土木。
今年中秋前一日,又去,发现道院已不可昔比。上山主道的顶端,新立“鹤阜圣境”牌坊一座,其后是崭新的山门(灵官殿),山門殿前为金山石铺成的露台,估测有100多平方米。两只石狮子颈上系着红绸,喜气洋洋。露台上更是矗立着旗杆,杏黄旗迎风飘拂,熬是威严不凡。
入内,两侧配殿也齐齐崭崭。信士们在玉皇殿前载歌载舞,香火缭绕,一派空前盛况。据说,此道院是在今年4月27日苏州解放纪念日才通过了竣工验收的,怪不得好新呢。又得传闻,在规划何山道院时,曾将新区开发过程中,拆除了的原散落在民间的一些宗教场所并了进来,所以配殿中的神像,有些我都自惭不知。
这次还斗胆到斋房内庭一览,一睹了原来在黄墙外只能看到顶部的一只亭子,名“天翼亭”。也浏览了一下道院对外挂牌的服务项目,曰“斋醮科仪”:计有祈福道场、超度、安神开光与净土旺宅共四项。
来自网上的小链接: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新建成的灵官殿,即山门殿,面阔三间,重檐砖瓦结构,约60平方米,殿門前有一對石狮
高挑的杏黄经幡。想当年孙悟空被扬戬追急了,变成一座庙,没藏处的尾巴就变成了如此一根旗杆
山门殿前為金山石鋪成的露台,有100多平方米。此为露台南侧,下接一条山间小径
主殿玉皇殿面东而立,面阔五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正门上方悬挂“金闕玉京”匾额,两侧对联为“大哉玄穹
,道妙而玄之又玄;皇矣上帝,位尊而上極無上要”对联
信士们自己的日子过得还是相对清贫的,看看这些进香的行头便能知一二
斋房内景。问大厨:不做法事的人能在此用餐吗?回复是每人5元一份
斋房后面有一庭院,起黄石假山一座,假山之北为“天翼亭”。此亭在道院外隔围墙只见一个顶(墙外的那个顶的图,在《履丈绿踪之六/何山公园(原创图文)》中贴过,不重复发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