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87
  • 关注人气:30,9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2011-03-01 17:15:27)
标签:

巴菲特

中国

李嘉诚

商业模式

控股公司

杂谈

分类: 俱乐部原创

    俱乐部会员:修远求索   

 

    现在中国学习巴菲特的投资者,立志成为巴菲特的不在少数,但是否能成为巴菲特,则不是那么简单,立志成为巴菲特的有两类人:一是证券市场和做PE出身的投资者,巴菲特即是投资出身。二是企业家,如复星的郭广昌。

    伟大的成就是多因素共振的结果。

    邓普顿的一个基金经理说,李嘉诚是亚洲的巴菲特。如果将两者做比较分析的话,李嘉诚先生和巴菲特是最类似的。两者同样都具有经商和投资的天赋,都是多元化的控股公司,而且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李嘉诚出生在1928年7月29日,巴菲特出生在1930年8月30日。二人相差两岁。如果单从财富论,李嘉诚的财富不如巴菲特。

    我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来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

    我们先回顾一下巴菲特的成长经历,就像种子长成大树一样,一是环境:出生的环境和成长的环境。即外因。二是自己的基因和努力。即内因。

    外因:

    巴菲特出生在1930年的美国,1945年二战结束后,巴菲特15岁,那时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借国家的力量,企业大幅扩张。巴菲特说过,世界人民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美国的商品,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如果从心理角度来分析,也许是因为美国的强盛,所以大家对其生活也是向往的。也想体验一下其生活的缘故。美国企业依靠国家的力量和自身的努力,诞生了不少优秀的企业。而且资本市场发达,为巴菲特投资和做控股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李先生立足在香港,当时中国建国不久,局势动荡,没有国家的力量可借助。香港是弹丸之地,投资环境不如巴菲特。而且巴菲特赚的是美元,李嘉诚赚的是港币。在货币的比价上也有优势。两个人可以说是两粒同样基因的种子,落在了贫瘠程度不同的土地上。

    内因:

    1、天赋和专注:巴菲特有经商和投资的天赋,而且在年轻时遇到了格雷姆,格雷姆当时已经为价值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完整的体系。而且巴菲特得以在大师门下学习,大家都知道,你自己摸索,和在大师门下学习是不一样的。在大师门下一日,可当百日。而且格老投资盖可,是保险经营的专家。巴菲特学到了保险的经营,为日后的商业模式打下了伏笔。

    李嘉诚的经商和投资天赋不亚于巴菲特。这点两者差别不大。

    两人同样专注于事业。

    2、初始资本积累:

    巴菲特年轻时做合伙基金为日后积累资本。李嘉诚做实业积累资本。这个阶段两者差距不大。

    3、合伙人:

    芒格广博的学识给了巴菲特很大的帮助。李嘉诚没有芒格这样的合伙人。这是一个差距。

    4、领导力和人格魅力:

    冯仑有一篇中国企业家见李嘉诚的文章,李嘉诚如何请大家吃饭和发名片等等。李嘉诚做人方面堪为楷模。见文:冯仑眼中的李嘉诚,http://news.mbalib.com/story/173。其实巴菲特也有同样的人格魅力。芒格说,巴菲特去世后,伯克希尔的购并可能会大打折扣,大约是指这方面。购并企业,做企业家的领导,没有领导力和人格魅力,是不行的。这个方面两人差不多。

    5、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上两者有不小差距。你看长实和和黄的年报,roe大约10%左右,明显低于伯克希尔。

巴菲特控股伯克希尔,将伯克希尔做成了一家保险控股公司,利用保险的浮存金的杠杆,收购实业和证券投资双轮驱动。而形成了今日的传奇。

    李嘉诚商业模式不如巴菲特,首先李没有没有巴菲特的保险经验,即使有经验,当时香港可收购的保险公司也很少。所以即使想复制也无法复制,当时香港地产业在腾飞。李先生利用了地产业的杠杆,利用地产做控股公司,其实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收购企业方面,巴菲特收购了很多家族企业,香港的机会比美国少,李先生如果去外国收购,难度要比巴菲特在自己的母国收购大的多。所以李先生采用了6大行业,多元化经营的模式。而且大部分分部在重资产的行业。所以最终的商业模式不如巴菲特。郭广昌也购买过一家保险公司,现在一直没做起来,中国的保险公司集中度高,小保险公司的成长环境没有美国好。所以商业模式有时无法简单的复制,所以在中国想成为巴菲特,在商业模式上需要创新,不能简单的模仿。

     6、捐赠财富的时间不同,李嘉诚比巴菲特更早开始捐赠财富,减少了复利的基数。

    综上:李嘉诚之所以没有巴菲特那样的财富,主要是因为其生长的环境和商业模式的缘故。财富捐赠的时间比较早和没有芒格这样的合伙人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现在正在崛起之中,诞生巴菲特的外因已经成熟。中国14亿人口,从概率上说,有巴菲特一样天赋的人也是不少的,而且巴菲特言传身教,又有现成的商业模式可供研究。按理说中国诞生巴菲特的条件已经成熟。现在有两类人都在努力,一是实业出身的企业家,如复星的郭广昌,二是证券出身的投资者。从国外的历史看,从证券市场开始起步,然后转向实业控股,成功的并不多,巴菲特是投资出身的特例。你想想其他案例,就没几个了。而实业出身做控股公司的比较多,中国如李嘉诚、柳传志、郭广昌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投资出身的人多是研究性的人才,做巴菲特早期模式,私募基金不是问题,做PE也还行。难的是实现第二步的跨越,即转向实业控股,研究型的人才大都缺乏领导企业的才华和人格魅力。领导普通人还可以,领导不了企业家。所以投资者如想做控股公司,要提高领导力和人格魅力,这方面学习的标杆是李嘉诚先生。其实企业家做控股公司也有难度,在于企业家一般行动力强于思维力,缺乏对本质的洞察力。但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是看企业,企业家有先天的优势,所以做控股公司,企业家出身的人比投资者出身的人成功的概率更高。所以未来的中国巴菲特也许是实业起步的企业家。如复星的郭广昌。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你成为巴菲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最后目的是像巴菲特将伯克希尔做成一个标杆,言传身教来传播理念,财富捐赠,则大家不必攀比,规模做的什么程度均可,努力即可。但如果是你的名利心在起作用,想成为世界首富,则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功利性重的人做事不择手段。象国美的黄先生,估计是想超越李嘉诚巴菲特的财富为目标的。我估计巴菲特刚开始的目的,也不是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其一直坚持专注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正确的事。不小心成了首富而已。所以成为首富不应该是成为中国巴菲特的目标。

    百万人中立志成为巴菲特,但只有1个人能达到巴菲特的规模和境界,其实那个并不重要。财富多一点少一点,企业规模大一点小一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是否做出了你的贡献。复星的郭广昌是有理想的,目的为中国的企业做出贡献。并不仅仅是赚钱。

    冯仑说了一句话俗话挺好,叫“追求理想,顺道发财”。虽然俗,但是挺有道理,分享给大家,与诸君共勉。

 

(博客编辑:等待)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郑重声明: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您发现本专栏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我们会删除该文章。转载本专栏文章、图片,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