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中医理论 |
作者:潘晓川
非熟读内难,不能解伤寒之意。
《伤寒论》中伤寒例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乾、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对比《内经》:“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伤寒,即《难经》所云伤寒有五,正经自病,五邪所伤之谓,仲景以伤寒名书者主此。伤寒病,即《难经》五中分出之一病。
“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变者,不同也)。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即湿热病),有热病(暑热病也),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形。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
《难经》之文如此,盖以名为伤寒,而其类则不同,恐人混而为一,故特从脉上辨出风、寒、暑、湿、温、热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