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2022-06-13 18:59:49)
分类: 针灸针方

医痴 2022-03-12 05:19

遇到手麻,想必我们大概率都会联想到神经根型颈椎病。

这种手麻,是因为颈椎压迫了颈神经从而引起的上肢的麻木不适。所以,针对手法,基本各种治疗首选会从颈椎上下手。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一个治疗手麻的“神穴”:颈臂穴

当然,手麻的原因绝不仅仅是颈椎一处,还有各种神经在上肢的通路被卡压后也会出现手麻。

例如,胸廓出口综合症(臂丛神经)、旋前圆肌综合症(正中神经)、旋后肌综合症(桡神经)、尺神经沟卡压、腕管综合症(正中神经)。。。。。。

当然,我们临床遇到最多的手麻应该还是颈椎的问题引起的,能够处理好颈椎,也就能治好一半以上的手麻。

其实,颈椎引起手麻最多的原因,不是因为椎间孔那里狭窄而被卡压,而更多是在斜角肌那里被卡压了。

图片

有个临床研究发现,具体我也记不清到底是谁说过了。大概意思是,临床75%的手麻都是在斜角肌那里的问题,松解斜角肌就ok了。

为什么斜角肌那里容易引起手麻?

原因很简单,支配上肢的臂丛神经就是穿过斜角肌而出来的,一大串神经从斜角肌之间穿过,就有一定的几率是在这里卡压。

再加上,大多数人的斜角肌都是紧张的,包括我自己。。。不信,自己用力按压一下颈前侧的锁骨窝上,那酸爽。

因为我们很多的呼吸不正确,很多时候会用到斜角肌代偿,也因为我们低头看手机多了,斜角肌也一直会处于收缩的状态,还有我们的含胸驼背姿势会让斜角肌持续缩短。

臂丛神经从紧缩的斜角肌中通过,很容易就卡住了。

所以,发病机理简单说就这些了。

图片

现在治疗穴位就该出场了图片

手麻神穴:颈臂穴

图片

定位:

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中点上,2-3cm处,大约1-2寸。

图片

针刺方法:

以下是本文的最核心的内容

*直刺,针尖方向不要朝下斜刺(避免气胸嫌疑)。

*针刺深度0.5-1寸。

*沿水平面呈扇形改变针刺方向,可令针感向头部、前胸、后背、咽喉、上肢传导。

*不留针。

如果要治疗手麻,还是针感往上肢放射最好,这种感觉多是一过性强烈的神经放射感。很明显就是因此刺激到臂丛神经了,针刺后对手麻症状的缓解,有特效。

至于,为什么还能往头部、前胸、后背、咽喉传导?那是因为,臂丛还有其他的分支能到这些地方。

例如:

头痛-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副神经(不是臂丛神经,但靠近)

手麻-臂丛神经

肩周炎-臂丛神经、腋神经、肩胛上神经。。。

前胸-胸内外侧神经

背痛-肩胛背神经

中风的上肢无力-臂丛神经

带状疱疹的后遗痛-胸长神经

咽喉疾病-颈横神经

颈臂穴,能玩好,不仅仅可以治疗手麻,还能治疗头痛、肩周炎、背痛、中风的上肢无力、带状疱疹的后遗痛、咽喉疾病。。。

其实,关键就是通过水平扇刺,来调整针尖的发现,刺激相应的神经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固然,颈臂穴是特效,但不等于无敌,归根到底还是刺激斜角肌下的臂丛神经,通过这起效。

比如,治疗肩周炎,肯定是颈椎型的肩周炎效果要好,局部关节囊粘连的肩周炎要差一些。

图片

最后,讲一下颈臂穴的定位。

有关颈臂穴的定位,在坊间有很多不同意见,光定位的描述就有13种。

图片

其中,“锁骨中点上1-2寸”和“锁骨内1/3和中1/3的交点上1寸”这两种观点的说法最多。

找到篇文献,对这两种定位做了解剖上的研究,发现“锁骨内1/3和中1/3的交点上1寸”更加靠近肺尖,如果针尖往内下斜刺,特别容易引起气胸。

图片

图片

所以,“锁骨中点上1-2寸”是相对更安全的。其实,我觉得只要针尖方向不要朝下斜刺就不会有气胸的顾虑了。

也无需过多害怕,只要按套路操作,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因此而不敢用这个穴位,那治疗手麻就损失了一位大将,吃大亏。

附:治疗手指麻木的特效穴——三叉穴

针灸爱好者,常常听说满三针的威力,可是这三叉穴到底是哪里?估计很多朋友也是弄不清,上网搜又各不相同,查黄帝内经十二经络相关书籍和董氏奇穴均无介绍。

那到底这三叉穴是什么回事呢?刚开始学针灸,笔者也是搞不清楚,后来听了于老师的分享,才豁然大悟。

图片

这其实就是传说中的满三针呢,而且在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中,也能找到三叉穴的介绍。

前段时间过年吃的比较复杂,加上新居入伙,趁着过年得空就决定开辟小花园,连续好多天都是超负荷劳作,正月初六开始右手就有些不适状况,手指酸麻无力,一直拖了几天没见好转。右手三指感觉间歇性发麻,并呈放射颈肩趋势,于是自己扎了合谷、中渚和后溪,加了肝经和肾经的配穴,扎了两次效果不明显。

那天到珠海玩,开车一路来回本来路程不远也不算太累,但是途中手一直有阵阵发麻的不适感,极度影响驾驶安全。想了一下手麻木,用叉三针呀,回来马上给自己扎上了这三针,别说这效果还真不错。

正好昨天一位朋友也说是手指麻木,要找我针灸,于是也用这几个穴位配方,针后他也说感觉轻松不少,如此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三叉三穴吧。

于老师在其课程讲过,满三针之所以厉害,就是满族是马上民族,这医生给战士治疗,常常就用这三针,通治全身上中下大大小小病征,效果之快甚至连马都不用下呢!

图片

三叉一穴

定位:在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解剖:桡骨神经浅枝,肺分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取穴:当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眉棱骨酸、胀痛、视神经萎缩、半身不遂、痿症。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至两掌骨间端。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局部酸胀麻电感。

区别:董氏三叉穴虽与经外奇穴八邪穴位相同,但其主治症状与八邪完全不同。又刺针方法,八邪是针三分—五分或三棱针点刺泻血。而董氏三叉穴是直刺二寸与八邪有别。希读者仔细分辨。

说明:三叉一、二、三穴在董公所著之书,并无列入,而由胡师公开董公所传编入其所著之「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三叉穴为董氏所传中具有奇效的要穴,三叉穴共有三穴,每穴归经不一,对其所入之经,具有调整调补之功,为董公常用之要穴。对侧取穴!

图片

三叉二穴

定位:在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脾之神经、肝分支神经。

取穴:当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脾经、肝经两经。

穴性:健脾活络,理解祛瘀。

主治:胰脏炎、脾肿大、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手脚麻痹、肝弱。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擦虎口进针至掌骨骨缝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区别:本穴位置虽与八邪(经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状,与刺针法皆不相同。请注意区别。

经验:

(一)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三个穴位,一齐下针,对感冒时体力的回复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

三叉穴和董氏奇穴中神耳穴、水金水通、通肾穴一样,具有补穴的功能,不只有治病的效果,亦有调补气血的功能,身体较虚的人可取神耳穴及三叉穴下针。

图片

(二)三叉穴每穴各有其归经,当临床取用时,当配合掌诊取适当经穴,效果更佳。

三叉三穴

定位: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肾之神经。

取穴:当小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镇痛,益肾利尿。

主治:头晕头昏、坐骨神经痛、长骨刺、腰酸、腰痛、肾盂炎、肾脏病水肿、重感冒。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区别:本穴位置虽与八邪(经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状与刺针法完全不同。

经验:

(一)三叉三穴入肾经,因此五行上属水,而视力减退的人,大都属于肾水较虚,因肝为木,主目,木补其虚,故刺肾水补肝木有滋肾益目之效,对眼睛帮助很大。

(二)三叉三穴下针后,亦可再加配腕顺一穴,使成董氏T字刺针法,更可加强效果。

图片

图片

叉三穴配足三重治暴聋

图片

三重穴

定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脾神经。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心、肝、脾、肺四经。

穴性:破气行血、除积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形成直倒马针法,具有行气破血,通窍安神之功,尤其在针法上搭配,会使疗效增速。

经验:

(一)妇科穴、三重穴再配天应针法治子宫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因三重穴对脑有强烈作用,可改善脑细胞之故。

(四)脑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可扎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颈包、摄护腺肿大(需配合指大间、外间、姐妹三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