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教子良规》典型读书法的解读
(2016-05-10 09:23:30)分类: 经方诸病证治暨医案—传统塾学 |
明代《教子良规》典型读书法的解读
廖智楷
明末佚名《教子良规》的读书法,落实程氏读书分年日程看读百遍,背读百遍的原则,又有自己的创新,成为清代各地私塾所普遍取法的读书法。对今天的读经教学也有颇有借鉴意义。其原文摘录如下:
教小儿初学时已不论,至如稍长,其或资禀可进者,上等每日授以生书一二十行,或增至二三十行;中等授之以数行,或增至十五六行;下等授以五六行,即减至二三行亦可。其读生书,每首教以二三十遍,或一二十遍,敏捷者即一二遍亦可,教后必须令其面证一二遍,令无一字差错乃已。
证后令其就座,每首生书必责其读至百遍,聪颖者五十遍亦可。正书读完,教以探书,令其每首读二十遍,须探以五日,每日每首二十遍,读至五日,每首非百遍?并其正日百遍,下等者每首亦将二百遍矣。况今日一读,明日再读,后日复读,读至五日,心口渐顺,自不生涩,生者探后五日,背者探前五日,则每首而读十日,何患书之不熟也?
然亦必须兼理熟书,不得一本放空,如大学已完,进读中庸,是庸为生书,学为理书。理书第一次理半板,第二次理一板,三次二板,四次三板,必至通背乃已。然亦不可停止,照前原理,或三板、或五板,各随生熟而多寡之。读中庸半本后,须将前半从头理起,照理大学之法,读上《论》如之。上论不必半部,读完二册,即可从前理起,每完二册法照如前。下论、上孟、下孟读理俱如前法。读完四书,进而读经,然后可将四书分作四本,学庸、上论作一本,下论作一本,上孟作一本,下孟作一本,每本或三板,或五板,各随生熟而多寡焉。读经亦如四书法,随读随理,旋转不穷,书之不熟,余殆未之信也。
以下我们以之做现代读经法的解读:
以日课300字为例,两版为300字,当日读100遍,之后往前预习5个5页(各两版),相当于10版各读20遍;往后复习5个5页,也是10版各读20遍。当日诵读任务完成。相当于1版(约150字)读600遍。预习到第五天,相当于当日任务的300字每天读了200遍,并要求必须背诵,乃至连前5天的任务一起连背。
1版约40秒,600遍计需24000秒=6.7小时。1小时3600秒。若1版36秒,则需21000秒共5.8小时。
每天背书课专背此两版300字,完成后可连背今日至前5日的任务,晚上解此两版之字义句义,作口讲,并抄写甚至默写。
以上任务也可给带读齐读班用,带读一遍算两遍,一年也可读完七八万字。读时用志不分,滴水不漏,当日任务完成,讲贯,阅读,写字均可。
一日300字,一年按280天计即84000字,260天计即78000字。每本结束包半本或三分之本,年终总复习。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有包整本的记载,但私塾教学主张优游涵泳,基本没有包整本书的要求!
一日150字,一年约42000字,
一日200字,一年56000字。
此读经法的优点是古人所强调的“精熟”!突出了重点,每日有主要任务,要精读遍数至200遍,而且针对此任务作突击,完成背诵,识字,训诂,抄写的任务。当然,任务完成后,还有预习复习的功课。
每日有任务,可调动孩子的的积极性,避免平均分散用力无所适从含混过日之感。
每日也针对少量任务作背诵,识字,训诂,写字的工作,避免了只读不解,只读不写,只读不用心不过脑的局限性。当然,诵读的过程是还是安要做到用志不分的,以朗朗清楚的读书方式贞定儿童的心性。按潘德舆《示儿长语》的说法,读书(经)不作理解,熟成诵后才讲(读诗则先讲后读),以识、解、讲、写提升儿童的综合能力,并兴发其学习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