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蒙学对儿童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

(2015-03-30 12:32:29)
标签:

杂谈

传统蒙学对儿童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早在《周易·蒙卦》中记载:“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自先秦至清末,几千年蒙学教育绵延不绝,编写了大量文质兼美、适于教学的蒙学读物,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以儿童启蒙教育为编写出发点,充满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儿童的成长教育大有裨益。
历代蒙学读物累世选出,早在周代就有了读书、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最早的《史籀篇》据传是周宣王时的太史所作,唐宋以后,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至明清时期,形成了包括识字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蒙学教材体系。据最新统计,中国古代各类蒙学书目多达两千余种,其各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决定性作用,故特别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也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孩子思想还没有散滥的时候,及早进行教育,易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能够“绝恶于萌芽,起教于微妙”。蒙学教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蒙学德教为先首先表现在明人伦,教育蒙童明白人伦秩序,懂得长幼有别,树立正确的对待尊长的态度。《三字经》开卷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接着又提出“首孝弟,次见闻”的价值标准,接着又用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齡,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举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些故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品质。教育蒙童做人的基本道理。《弟子规》中也强调真诚与守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
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故古人认为在启蒙教育阶段“只教之以事”。所谓的事,是指事亲敬长,是指洒扫应对进退,是指事父、事兄、处友、饮食、衣着等,归结一点是指童蒙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儿童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传统蒙学强调从行为养成着眼、从生活细微处入手,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朱熹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在小学阶段就能“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才能“穷就事理,通达事务”。
儿童于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道德说教、行为规范难于为儿童所接受,故蒙学教育十分重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蒙学读本中经常用一些典型生动孕含着哲理的故事来启发、引导蒙童的学习。《三字经》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逸。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孔子博学却还谦虚地拜学有专长的项橐为师,贫穷的温舒,把书抄在蒲草上阅读……这些朗朗上口的先贤事迹,很容易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蒙童的成长。
“中国人追求的人生是一个从道德修养出发,经由道德的社会教化,最终实现‘化成天下’的道德价值的过程。学习经典、修身养性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追求人格的完善(内圣),它还要指向建功立业(外功),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一人生态度也在蒙学教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三字经》中有:“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可以激发蒙童奋发图强、立志报效国家。传统蒙学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的人文特色,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弥久而常新,时至今日仍然对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