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书教读法——传统私塾教育经验类编
1、授书贵少而精
2、授书看读倍读法
3、授书宜极缓,须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
4、先生授书先须将句读道理讲明
5、点句读教念法
6、初时师为点定句读,十三岁后令自为
7、初授小儿读书法
1、授书原则:少而精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受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维。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王阳明-训蒙规约
2、授书看读倍读法(总说)
师授本日正书。假令授读大学正文章句或问,共约六七百字,或一千字。须多授一二十行,以备次日或有故,及生徒众,不得即授,可先自读。免致妨功。(先计字数。画定大段,师记起止于簿。点定句读,圈发假借字音,令面读子细正过。于内分作细段,随文义可断处,多不过十句。少约五六句。大段约千字,分作十段,或十一二段,用朱点记于簿。还案,每细段,看读一百遍。倍读一百遍。句句字字要分明,不可太快。句尽字重读,则句完。不可添虚声,致句读不明。且难足遍数,须用数珠,或记数板子记数。每细段二百遍足,即以墨销朱点。即换读如前。宁剩段数,不可省遍数。仍通大段倍读二三十遍。必待一书毕,然后换一书,并不得兼读他书,及省遍数)。
——程端礼-程氏读书分年日程
3、授书宜极缓,须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
唐彪曰:教授童子书,遍数虽少,无害也。但宜极缓,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看得字字周到,到案头,未有不能读者。若授之急疾,如自己读书之状,学生不但眼看未到,耳听亦且未明,勉强随声,既不知字句为何物,安望其到案间能自读也?
——唐彪-家塾教学法
4、先生授书,先须将句读道理讲明
唐彪曰:每见童蒙读书,一句之中,或增一字,或减一字;二段书,或上截连下,或下截连上,此皆先生未曾与之讲明句读(句中的停顿)与界限(段落)道理,以致学生颠倒混乱读之。若先生将句读道理讲明,则自然无增字减字之病;将界限处用朱笔画断,教令作一截读住,则自无上截连下、下截连上之病。又有极长之句,原不可加读点,但学生幼小,念不来,亦须权作读句,加读点,则易念也。一册书中,定有数处至难念者,佐料能知其中有界限、有差别,则亦易读。苟不能知,纵读多遍亦不能成诵。如“子路问闻斯行诸”一章,每见童蒙读此章,多混乱不清,因不能记。为先生者,遇此等书,教读时,宜细细开示学生:前是夫子教由求之言;次是公西华问夫子之言;后是夫子教公西华之言。第一界限是“闻斯行之”止,宜画断作截读住;第二界限是“敢问”止,宜画断作一截读住。第三界限,是“故退之”止,宜画断作一截读住。差别者,如两《孟》书中,“五亩之宅“凡三见,而三处字句不同;“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一”章,万章述问与孟子所说,字多不同;“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一章,舜荐禹之辞,与禹荐益之辞,文义大段同,而字多不同。此等不同处,有学识者方能分别,在童蒙则不能,愈读愈乱。不开示之,无由明白;开示之,自然易读易记矣。
唐彪日:童子读《易经》,九三多读六三,六四多读九四,上九多读上六。若先生讲明阳九阴六之故由于每卦卦画而来,则学生胸中了然,自不至于误读矣。
——唐彪-家塾教学法
5、点句读教念法
点书
凡读书,本生高执书签,逐字挨点。
句读
书有数字一句者,有一字一句者,又有广开言路是数句,而语气作一句读者,须逐字逐句,点读明白,大约句尽处,侧用大点;句法稍顿处,中用小点。
教书
书忌口传。或不论生徒敏钝,教至数十遍,甚则师口一停,徒亦默然者,不知儿童止用口耳,不用心目,虽滔滔背读,倘摘指一字,则茫无以应也。如上挨认字数遍后,口授十数遍,或数十遍。数十遍中,每教两三遍,须令自读一遍再教。又如教八句诗,先教四句成诵,后再教四句,又遇资之最钝者,须逐句教读一遍,令本生自然读五遍,方教下句,教完一首,又通首教五遍,或十遍,或数十遍,自能成诵,切勿因其资钝,落口传恶套。到成诵后,师须静听,差则提之,此处一宽,后来大为费力,又教书朗诵,勿恃自己书熟,令童子追读不上。又教时,便将书义粗粗训解,难者罕譬曲喻,令彼明白,则后来受用。
念书
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最可恨者,兴至则如骂詈,如蛙鸣,兴衰如蛩吟,如蝇鸣。凡此须痛惩之,究竟声调好丑,属之天成,虽极力挽回,不能全效者甚众,若欲挽回,在教不在读也。
——崔学古-幼戒
6、初时师为点定句读,十三岁后令自为
师授本日正书,初时师为点定句读,圈发假借字音。十三岁后令自为点、发,面读,正过讹误,还按照前看读、背读、分读、合读法,务令句读明、字音清、遍数无欠乃已。凡点、发诸例,皆依程氏勘定本。
——黄之骥《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
7、初授小儿读书法
小儿读书,若初授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上。既识字。则可令其自读。若未能尽读。且读两句。其两句识得字。又读得稍熟。则令识后两句字。读后两句。又稍熟。然后令通读四句。既读得四句尽熟。则放归。似此数日。则可又添一两句须是熟。即便放归。小儿贪其归。则用心读而渐可添也。若其后授得字多。其初则分为三两授读。俟其口熟则通读。若其中有甚难读者。则特读数十遍。如甚易者。则分读时不须读。直待通一授读。然后读其易者。此亦读书省力省功之良法也。
——王十朋-训蒙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