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唯一之道
(2010-09-27 07:23: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医与塾教丛谈 |
“我最近两三年的演讲,大都围绕在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分析。认为:一切教育,如果连这三个基本问题都没处理好,则其教学成效必定堪虞。”
以上这段文字,选自王财贵先生的文章“改革世界语文教育重铸当代人类文明”。“儿童读经”四个字本身,其实就包含了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所以,在最近几年的演讲中,王财贵先生多从此论述。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道”,“说文”上的解释是:“一达谓之道”,后来引申为从此处到彼处的“唯一的路”,由此可见,依照“本末先后”而行事,恐怕是必须的,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面对教育,是否也有唯一之道?若顺着思路想下来,应是有的,即,依照教育的“本末先后”而行,便是“教育的唯一之道。”而要了解教育的本末先后,王财贵先生认为,首先要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不过,他坚信,只要他提出这三个基本原则,每个人都会赞同他。这是个很大胆的想法,不过马上就可以得到验证,因为接下来就要进入到读经教育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问自己,我是不是本来也是这样想的?
人人都有不可思议,不用努力,即可收效的“语言天赋”,人类仗此天赋,不只学会母语的一切技能,作为基本沟通的工具,还因为习得了语言,而增进了各项学习智能的发展。
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一:教育的时机要把握。
人之生命,在时间中顺流而走,亦即,生命是在时间中成长,能力在时间中累积。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生命亦不可再重演。而人类有某些基本能力,是必须在生命的初期就要完成的,即是所谓“学习的关键期”,错过时机而使基本能力虚弱,将造成各种学习的障碍,往往终身补救不及。众所公认,语文的能力,是人生首要的基本能力。而语文的学习,又是最具“关键期色彩”的一项,即,必须在十三岁之前奠定一生的基础。连心理学家都惊讶于:为什么一个婴儿,在懵懂的三岁之内,就可以轻易地把本族母语学好(所谓“母语”可以是一种,可以是两种,乃至多种),因为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解说这种现象,特别称之为:“语言天赋”。人人都有不可思议,不用努力,即可收效的“语言天赋”,人类仗此天赋,不只学会母语的一切技能,作为基本沟通的工具,还因为习得了语言,而增进了各项学习智能的发展。但完全的语言天赋,只保留到三岁,并随着年龄之愈长愈弱化,以至于十三岁,几乎等于零。所以若超过十三岁,还想学新的语文,必须完全靠“人为”的努力,以“人为”之力要达成“天赋”之功,那就难了。
“人文”一面的教学,若学者稍平其心来观察,则很容易发现这方面的发展反而是走一“学习能力随年龄而递减”的曲线,亦即年龄愈小,学习能力愈强,年龄愈长,学习能力反而减弱。
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二:教育的内容要把握。
有关教育的内容,一百年来,西方有所谓的“儿童中心本位”与“社会中心本位”之争。两派学者思考着:到底是要遵从实用主义,只教儿童现在生活要用的,让他从简单日常开始,教材随年龄而俱进?还是要遵从理想主义,一下就教儿童学习历史文化的精华,以备将来之用?吾人当何去何从呢?所谓“道不远人”,其实教育问题并不复杂,只要立基于“人性”,即,这里必须有一种“洞见全体”的智慧。见到:人类本来就应有其生活之所需的知识技能之学习,又应有其雅化深化的人文智慧之学习。而两面各有其特殊的性质,理应以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在数理科技方面,是较为单纯的知识型的训练,这一方面应完全服从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因为人类理解能力的发展只有一套,即“学习能力随年龄而递增”,所以教材的编法,只有一条路,即是“由浅到深”,这是可以澈底“儿童中心本位”的。但在语文方面,乃至性情,品格,美感,智慧等,即所谓“人文”一面的教学,则须配合人类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之发展状态。若学者稍平其心来观察,则很容易发现这方面的发展反而是走一“学习能力随年龄而递减”的曲线,亦即年龄愈小,学习能力愈强,年龄愈长,学习能力反而减弱。
所以,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儿童学习的能力和倾向性给予恰当安排。如前所述,儿童时期是语文学习的最佳时期,因为在教材的选择上就应该遵循“学习能力递减”的曲线,选择“经典之文。”这当然包括本族经典与外族经典,推而广之,与语文类似的人文学科,都应该选择其中经典为教材。
各民族对其本族高度语文的学习,应走此一条路,对其本族高度文化的继承,也应走此一条路;对外族高度语文的学习,必须走此一条路,对外族深度文化的吸收,更必须走此一条路。
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三:教育的方法要把握。
不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按照人类学习的自然规律而施行,才是合乎人道的方法。学习语文只有两个规律:其一是关于人类智能发展的规律,语文的习得能力是愈早愈强(上文己讲明)。其二是人类语文习得的规律,语文的各项能力,包括语音语法和语词,都是从大量反复熟悉中自然领悟获得的。从来没有一个父母教他的孩子讲话,而孩子日以继夜的在母语的环境中,大量而反复的听着那些日常用语,到三岁己习得一生讲话的基本能力,包括语音,语法,终身不必再学;至于语词语意,也已够当时之用,而随着年纪经验之成长而自然增广。“经典”的学习,是达成高度语文造诣最简捷的方式,也是深入文化智慧唯一的路径。而经典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一个,即是依照所有语文学习的规律,不必讲解与考察,只要反复而熟练。反复而熟练,简单的说,就是“背诵”,背诵的意思是“反复诵读以至于能熟背”。取“经典”而“背诵”,也就是吾人所谓的“读经”。起初,经典文句虽然因陌生而似若艰深,但反复的遍数既多,熟习的数量既大,就如同婴儿学语一样,自然日有领悟,渐入佳境。“经典”,是语文之结晶,文化之精华,智慧之渊薮。“读经”是所有人类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也是人类悟入智慧的方便之道。唯有有了语文造诣的高度,才可能有智慧悟入的深度。各民族对其本族高度语文的学习,应走此一条路,对其本族高度文化的继承,也应走此一条路;对外族高度语文的学习,必须走此一条路,对外族深度文化的吸收,更必须走此一条路。
至此,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已经十分清楚,便是 - 教育的时机:儿童;教育的教材:经典;教育的方法:诵读,此之谓“儿童经典诵读教育。”这是基本的原理,若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操作,还需知道读经教育本身应该把握的四个要领,即:
左一个原则右一个要领,过多的理论阐述,难免引来质疑,你说的这些,在现实中真能做到吗?原本,假如是有智慧的人,一听到道理,就立刻相信了,因为道理是顺乎人性之常而可以用心去体贴的,但一般的人,还是要看到实例才感到踏实。十余年来,为了能够渐渐实现老实大量读经的理想,许多人创办了全日制读经学堂,在这里,那些三岁到十三岁的孩子,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每天读经的时间在四个小时以上,每本书诵读至少三百遍,不讲解。这前三个要领是有章可循,容易把握的,唯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学习,真的会快乐吗?
王财贵先生曾经对“快乐读经”有如下的阐释:“要达到'快乐读经'的效果,塾内须有一种'学堂特质',老师须有一种'老师的人格特质',即在客观方面,纯粹以'教育'为心,其它条件参杂愈少愈好;在主观方面,能体贴人性,知儿童,爱儿童,以协助儿童之生命成长为第一关切所在。在日常规矩的管教上,能宽严得中,既不可放任,也不可太过拘束。最重要的关键是:对读经要深具信心,深知只要引导儿童老实读经,必能读出味道,而且只要持续大量读下去,经典熏陶之力将日益显著,以此信心自我鼓舞并鼓舞学生,老师的情绪即能隐定,而给孩子有一种深厚可靠的安全感。孩子读经有了成就,又有一种心灵的厚重感,他是很愉快幸福的,那时,孩子的生活规矩也就不必太多要求而自然容易顺情顺理了。“
面对这些小皇帝,远离父母,远离网络,电视,零食,远离在家许多待遇,在生活条件这么差的地方,在这么紧张的学习之后,为什么有一半的孩子选择想留下?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这样的学习符合人性,孩子有了深度的成长,其中的喜悦,远远超过物质的享受。
前文提到的赵升君先生,每年暑期举办“读经夏令营”,他在“教学效果总结”的文章中写道:
“暑假班共四十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九点睡觉,每天纯读经时间九小时,教室在六楼,玩的地方都没有。就是这种不符合近代所谓'儿童心理'的学习,最后居然有近一半的孩子苦苦相求老师:给爸妈打电话,不要回去上学了,想留下读经。弄得几个理念不深的家长以为老师给洗了脑。我说:如果有这种效果,我倒希望天下的孩子都来洗脑。实际上,我们没给孩子洗脑,是因为孩子在他的生命深处真有了收获,而有了喜悦,才有这样的想法。当然,大部份的家长一时是很错愕的,坚持把泪眼汪汪的孩子带回去,过了一两个星期,还有五个孩子终于说动了家人,从家乡再回来这里继续读经。“面对这些小皇帝,远离父母,远离网络,电视,零食,远离在家许多待遇,在生活条件这么差的地方,在这么紧张的学习之后,为什么有一半的孩子选择想留下?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这样的学习符合人性,孩子有了深度的成长,其中的喜悦,远远超过物质的享受。“
“暑假读经班”的模式后来被全国各地许多学堂复制,无一例外的获得成功。一位参加过暑假班的家长说:“孩子现在变胖了,也知道自觉学习了,甚至我再也不必为他早上赖床而著急,他还盼着明年暑假继续来这里读书,真令人难以想象。“后来,莱州又举办了”寒假读经班“,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次,全部的孩子都留了下来。
究竟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喜欢读书?一个叫王钟逸的男孩说:“有时读书读到快乐的时候,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读”逍遥游“那会儿,还会一个人爬到树上,去体会'地籁'的感觉,因为'天籁'找不到,就只好退而求其次。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所得便欣然忘食,真的是那样。所以这里所有同学都读得很欢娱,大家以诚相待,没有什么苦恼...“
“老子”五千子:“论语”一万四千字“孟子”三万四千字,据说,一个从未接触过读经的孩子,背下老子不到一个月,背下论语不到三个月,背下孟子不到半年。一个人倘若能把三万四千字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般滔滔不绝的背诵出来,那种欣悦,自豪之情,没有亲身感受的人,是难以想象的。这才是一个人生命深处喷薄欲出的快乐,不是,那不是快乐,是一种幸福,自信的,踏实的,厚重的,充沛的幸福感。
当一个人从学习中获得如此的幸福感,就能真正体认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他能用生命去实践经典的时候,又反过来促进了他的幸福感,在这样学习与实践的水乳交融中,就培养出一个聪明好学,性情优雅的人,他的生命会日渐的充实,饱满,刚健,光辉,这不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这理论看似是无懈可击的,不过,也常常有人提出,读经是不错的,但把读经说成是教育的唯一之道,似乎过于极端,尤其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利就有弊,有得必有失,读经难道就不会出现问题吗?面对“读经万能”和“读经有弊”的两端,王财贵先生是这样回应的:
“我也常想:我的读经说法,以及有些朋友的读经实践,是否也落入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毛病?至少我知道会有人认为我们是带有此种心态的,因为我们给人的感觉是'读经万能'。我因有五四之戒,所以常作此警惕反省。
但,我一直以来,总认为我们的言语行迹或许类似,但心态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所要的是'全盘' - 全盘人性 - 的开发,只不过,有本末终绐先后之序,以让'全盘'能真成其为全盘。而五四的全盘,是'全盘西化''全盘现代化',而其代价是'全盘否定传统''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所以,自终至始,自始至终,都是偏见。
我们读经,是以背诵为始,以助长一切学习。我们读经,是以本国为本位,消化一切文化系统。这种'以一元开多元'的动态的'全盘',也非'多元文化'主张者只是机械的分析的静态的多元的'拼盘'。
生命本是动态的,文化是有生命的,须以动态心灵体贴之,非静态思想所能理会也。
凡对人类文化之表现,欲强加分割者,皆妄人虚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