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爱

标签:
育儿 |
分类: 从女人到母亲 |
一岁半以后,伊娃越来越乖。每天看着她精灵般的小模样,心里就由衷的幸福。真的有种家有治愈系的感觉一般,就看着她就觉得很快乐。每当我看着她觉得很幸福的时候,我就会想,其实我也是有过这么可爱的时候吧,真想知道我的妈妈在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真想知道我有没有给她带来像伊娃带给我的那般快乐。只是每次听我妈妈提起小时候的事情,我却是从来不觉得我妈妈有享受过带孩子的过程。于是每当这个时候便有那么一丝遗憾与愧疚!
我的妈妈到了老年,总还是觉得这辈子很辛苦。虽然其实她可以不过辛苦的日子,但是她好似不那么过就对不起别人一样。因为她一辈子几乎没有为自己活过,她为了几个儿女,为了丈夫操心。可叹的是我们几个都不想被操心。长大了看着她着急我们心里其实也是心疼的。我总是抱怨我的父母不懂得表达爱。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对我说过爱我的话。虽然我心里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但是我们的距离总是那么远,那么远。有时候我也想对他们表达我的爱。但是每次话到嘴边一定会被他们的某种行动或者言语堵了回去。然后我才发现,其实不只是父母不懂得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也不懂得如何表达我对他们的爱。
我越来越觉得中国的传统美德“孝顺”是一种不符合情感逻辑的东西。因为孝顺这个词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利益化了。长大是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好似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比天更大。也让很多人长大了就忽视了自己来这个世界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报答父母来的,还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西方的父母与孩子关系则是一种更为简单的爱,父母爱孩子,父母有责任养育孩子,因为孩子的到来是被他们选择的。孩子爱父母,但是父母不能干涉孩子想走的路。我觉得报答养育之恩是应该的,但是不应该成为左右你人生路方向最重要的舵杆,也不该成为长大成人的最终目标。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成年后,人生路如何走,自己的思想应该是主线。反过来,父母养育孩子,也不应该抱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现在可能很少人有养儿防老的心理,但是很多人会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希望孩子一直陪着自己,这样其实也是很自私的,孩子被你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你用尽全力去爱他,你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快乐,这便是你养育孩子的回报。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凭什么要求她一直陪着自己?
也许是我跟托马斯一起时间很久,住在德国久了,被无形中影响了。但也仿佛是他们的思想将我释放了。因为我一直觉得父母的爱太过沉重,以至于我小时候考试成绩没考好,我就会觉得对不起我父母。这样的逻辑在我今天看来,我是觉得很奇怪的。我现在也做了妈妈。伊娃她还很小,还需要我来规范她的行为,我必须告诉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我常常会突然觉得,她总是被我限制来限制去。我觉得我有些对不起她一样的,虽然我这么做是为了她好。是必须的。但是我真的限制了很多她的自由,若是将来她有独立思想了,我再这么限制她。她不定得多讨厌我呢。我一直不想做个我妈妈那样的妈妈,我妈妈对我们真的太无私了,无私到完全没有自己。虽然我们都明白她的这种爱,但是接受她的这种爱对我来说,我总觉得很沉重,我会觉得我对不起她,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两代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是完全不一样的。太多时候当我无法顺从她的思想时,我就会有内疚感。我爱她,但是我无法不做自己。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爱我的父母,但是我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在某个电台做节目的时候,被一个心理导师问我: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那种:A:孩子B:历经苦难的人C:愚人D:能干的人。一开始我想选择孩子,但是我后来想了一下,其实幸福与快乐真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孩子可能是最快乐的人,但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都是我们觉得孩子幸福,孩子可能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呢!如何让孩子自己觉得幸福,才是做父母最大的功课吧。太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将自己的心意强加于人。父母觉得这是好的路,强迫着孩子去走。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情,让孩子走上了正轨。其实人生何来正轨,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我们觉得好的,孩子可能不一定觉得好,若是她觉得不好,我们觉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她的人生路始终还是要她自己来走啊。
反过来看,我们这代人,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在走自己想走的路啊!一大部分人都是被父母“强迫”,被社会“强奸”。很多人很反感父母给自己设计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各种语重心长下,也开始害怕:“万一走错了路怎么办?这样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我那年打算嫁给托马斯的时候,父母各种反对,好话狠话都说了:“要是将来过的不好,不要来找我们。”我算是那种不太容易被别人思想左右的人,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因为父母反对就不嫁了。因为跟托马斯过一辈子的人是我自己。我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可以了。但是我的婚姻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我是很失落的,我其实也是很伤心的。所以在后来多少的日子里,就算我过的再不好,我也从来咬牙没跟父母提过一个字。在我最失意的时候,我也没有办法回到家这个港湾。好在我觉得我还算坚强,什么样的日子都过来了。但是我多希望我的父母当时跟我说:他们不希望我嫁给托马斯,但是若是我执意要嫁,以后若是有不顺意,随时欢迎回到家里,回到爸妈的怀抱。所以我想将来不论我的伊娃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只要是在法律和道德底线内的,我都会无条件的接受,并且告诉她,妈妈的怀抱是永远属于她的,我只要她自己觉得幸福,那我便是幸福的了。
想来想去,其实还是因为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其实若是可以,谁不希望和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只是纯粹的爱啊。西方社会的确是有可以这么做的安全感,在德国,孩子的教育是免费的。医疗也是。在德国是饿不死人,病不死人的。真正是个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托马斯的外公两年前病重,动手术后便卧床不已。但是他的保险提供给他高质量的服务。将医院的自动床移到家中,每天早中晚有几波护工过来帮助他大小便。还有护士过来打针及监督服药。每天医生会来一到两次。甚至夜晚都有人来查看,一日三餐都是由疗养中心的员工送到床边。每日还有人扶他下床在轮椅上坐坐,天气好还会推着他出去散步。这一切的一切,除了他自己支付的疗养中心费用,其他都是由医疗保险提供的。换句话说,他的子女根本什么都没有做。没有出过一分钱,甚至不用出一分力。最多就是隔两个月去看望一下他。他那样的情况,若是在中国,没有极孝顺的子女,生命根本不可能坚持这么久的。我的奶奶和托马斯外公年龄差不多,幸运的是我奶奶身体真的不错,只是年纪大了,有些老年痴呆了。但是她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奶奶这样的情况,若没有我父亲和叔叔们照应,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办法生存的。第一,没有多少存款;第二,没有收入;第三,没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虽然父亲和叔叔们都很孝顺,但是两代人在有不同的想法时,爷爷奶奶就会无条件的顺从。所以很多时候我会觉得爷爷奶奶对子女也是无奈的顺从,他们会担心子女不管自己。就好比我们小时候没有能力跟父母抗衡而顺从一样的。
所以他们才需要孩子孝顺,需要从小就教孩子孝顺吧,这样的社会根源太深了,这样的孝顺太无奈了。虽然这样,但是到了我们这代,我们下一代,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还是要以爱作为最重要的纽扣吧。我因为自己的不“孝顺”一直自责和内疚。所以我格外珍惜和伊娃在一起的时光,因为她现在给我的快乐就是在报答我给她的养育之恩了。将来她会飞走,她会有她的天空和自由。我能与她相守的时间是有限的。有限光阴,无限爱。真的不愿错过任何一个她的成长瞬间啊!所以能一手自己养大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你以为现在把他交给你的父母,这样你能去为他创造财富。岂知爱才是最幸福的童年,而你也错过了孩子能给你的最美好的幸福时光,而时光是永远都一去不复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