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爱——爱沙尼亚

标签:
旅游 |
分类: 爱沙尼亚 |
当天我们就到了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我们的沙发主是一个大学生,但是她跟父母一起住,带花园的很大的房子,地下室也有自己家的桑拿室。她会说俄语、英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她告诉我芬兰就在爱沙尼亚的对面,她学芬兰语不过就是看看芬兰的电视节目。她将来想去德国做交换生,她是一个独立、自信而又有魅力的女孩。早上的时候她给我们做饭,做很好吃的煎饼,看上去一点不像个父母膝下的娇娇女,看得出她家里条件也不错的,但是她在学习的同时也在一个俄罗斯餐馆打工给自己赚生活费。在她家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垃圾分类:塑料、玻璃、金属、生活垃圾等等,分得很细,但是分类回收过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要焚烧的生活垃圾了,估计一个月都不要倒一次垃圾。这大概就是爱沙尼亚为什么这么干净的原因吧。她跟我抱怨俄罗斯人扔垃圾的习惯,因为塔林离俄罗斯近,所以这里有很多俄罗斯移民,他们的生活习惯还是保持着俄罗斯的习惯。所以森林里经常有很多垃圾。前不久大学生们组织了一个洁净爱沙尼亚的活动,动员所有的人义务去森林里捡生活垃圾。她有着很强的危机感和环保意识,看着她再想着大学里忙于带团赚钱的我,真的感觉我们都不是一个档次的!过去我觉得我也算一个优秀的青年,现在觉得那时候的我离优秀这两字太远了。
几乎爱沙尼亚的每个人都会英语,而且说的非常好。不管是餐馆还是公共机关,不管是大学生还是街上扫地的清洁员,都会说英语,我们在路上问路找邮局的时候问一个清洁员,他说很流利的英语,这点着实让托马斯吃了一惊。这比后来包括德国的其他欧洲国家都要强多了。还有一个你不得不爱爱沙尼亚的理由就是,无论在那里,只要在有人的公共场合,就有OPEN的无线网络。包括路上的加油站、街上的餐馆。据托马斯说这是爱沙尼亚的一项法律规定。我们在塔林还吃了一顿不错的中餐,老板是上海人,特地为我做了一份有很多辣椒的辣子鸡丁。是我从出境后吃到的最好吃的中餐。托马斯在餐馆上网搜寻信息的时候我就和餐馆的跑堂聊了起来。他也是上海人,朋友介绍过来的,他每年回一次上海。在爱沙尼亚呆了八年了。我问他喜欢呆在上海还是塔林。他说现在习惯了这里的安静和环境。每次回上海都要上呼吸道感染,喉咙痛几天。但是在这边又还是觉得会孤单,会想念家人。先赚钱吧,等赚够了钱再决定。从那时候起,我慢慢的感受到了居住在欧洲的中国人的矛盾感:既舍不得家乡,又舍不得欧洲的各种好。留在国外地话始终没有归属感,始终觉得孤独,始终觉得还是很难融入这里的社会环境,很少有真正的本地朋友。回到国内的话又早已经不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而且再重新开始奋斗的话又已经晚了,根本赶不上别人的脚步。我想这就是所谓“海龟”的尴尬境地吧。离开家乡拼搏,中国人勤劳、智慧,很多都在外面闯下了一片小天地,可是内心的天地大概还留在最初的那个地方,走不了,留不得!
对我们持中国护照去什么国家都要签证的人来说,在统一申根签证的欧洲是非常过瘾的事情。因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就好像我们从湖南到湖北,没有海关没有边防。只有路边一个小牌,有时候稍不留神就出了这个国家。波罗的海沿岸的三个国家特别的小,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我们基本都是一天一个国家。每天花半天游览,半天骑车。北欧的这三个小国家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爱沙尼亚,虽然国家都很小,又没有真正的国界,两边的来往都是畅通无阻。但是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从爱沙尼亚到拉脱维亚,就很明显的感觉到拉脱维亚不如爱沙尼亚干净,街上偶尔会看到一点垃圾,街上有一些乞讨的人,这里的人跟爱沙尼亚人比没有那么优雅平和,多了一份坚韧。据说这是跟拉脱维亚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现在我们看上去宁静美丽的国家,在过去饱受了战争的摧残,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反抗。那时候我才明白一个民族的性情跟历史环境有这么深的联系。导致后来我一直在想,如今的国人如此多的劣根性是从哪儿来的。比如托马斯经常说中国人对安全毫无感觉,他的这个说法主要源自于交通,经常有那种国道边上窜出来的人,仿佛一点都不怕那急速的车流,其实那些车上的司机只要稍不留神,就很容易酿下惨剧。而最终理亏的仿佛又是根本没有违规的司机。因为在中国遵循着一个机动车责任大于非机动车的潜规则。还有很多外国人经常说:在中国,人命真的不值钱,不只是权贵这样,其实平民深处,对生命也很漠然。我突然想:这些除了现在的社会环境,是不是还有一个深处的历史原因?
爱沙尼亚的老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