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文庙位于武威城东南隅,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庄严雄伟,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文庙,也是全国规模较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庙之一。
传闻文庙最早建于前凉或西夏时期,碑载复建于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东西宽135m,南北长187m,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由东路文昌宫、中路孔庙和西路儒学院三部分组成,其中儒学院主体建筑毁于地震,线仅存遗址。
我们从东路文昌宫南边的主入口购票进入。购票进入前工作人员告知寺庙正在维修,尊经阁等不能参观,远道而来,能看多少是多少,依然购票进入。
经过山门进入文昌宫的第一进院落,北面是过殿。 
P02
过殿为文昌宫第二道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布瓦顶建筑,施中柱,三柱五檁。梁架结构为前后双步梁,使用方形驼墩。明间施平身科四攒,次间三攒。20世纪80年代维修过。
P03

P04
P05
院内一株古国槐,有670年的树龄。

P06

P07
经过过殿,进入文昌阁第二进院落,向北首先看到的是戏楼。戏楼位于过殿北侧,坐南朝北,两层重檐歇山布瓦顶建筑,面阔一间。

P08
戏楼的北面主体建筑是桂籍殿,桂籍殿位于高台之上,桂籍殿前在同一高台上的是桂籍殿牌坊。

P09
桂籍殿牌坊,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庑殿布瓦顶建筑。走马板正面书“桂宫傳籙”,旁有题记“嘉庆二年八月陈士庶公立”,背面书“月殿腾辉”,为武威人刘作垣题。

P10

P11

P12
桂籍殿为文昌宫的主殿,建筑前施月台,台前置石狮、抱鼓石。桂籍殿始建于明正统2至4年(公元1437-1439年),分为献殿(前厅)、正殿和抱厦三部分,分别为庑殿、悬山和卷棚。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三柱七檁。是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神祗,相传是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籍禄的司禄。

P13

P14
桂籍殿没有开放,只能参观献殿部分。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二柱五檁,山面三柱。梁架上悬挂各式匾额45块。

P15
有代表性的匾额有“万世文宗”““聚精扬纪”“学宗衍圣”“书城不夜”“为斯文宰””等。
“聚精扬纪”,清嘉庆十一年(1806)甘肃按察使、前分守甘凉兵备道刘大懿题。《重修维书集成》记载:“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古曰文昌宫。”聚精扬纪即为“文昌”二字的含义,表示汇聚天下精英,弘扬和维护法纪。

P16

P17

P18

P19
桂籍殿檐部施五彩重翘斗栱,内、外瓜栱和厢栱为“花板代栱”做法,不用小斗。前檐柱施雀替,其上分别雕龙、凤、花图案。

P23
P24

P25
中路是孔庙,从南到北现有四进院落。参观完桂籍殿后,向西就到了孔庙的第三进院落,与桂籍殿差不多并排的就是大成殿。桂籍殿后面的崇圣寺和大成殿后面的尊经阁由于维修施工,没能参观游览。

P26

P27

P28

P29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和祭孔之地,是文庙的中心。建于高 1
米的台基上,前有月台。平面成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绕廊,重檐歇山顶,檐下施五踩重翘斗栱,正中悬“大成殿”匾,重檐金柱承椽枋与上槛间悬匾额“万世师表”。
殿内金桁下墨书“大明正统……三年肇建”字样,脊桁下墨书“大清顺治重修”题记。

P30

P31

P32

P33
大成殿内景。梁架上下层之间使用抹八角瓜柱,荷叶角背,七架梁上用驼墩承托六架梁,双步梁上用驼墩承托单步梁。

P34
P35
大成殿正中塑孔子像,旁边塑“四配像”,两侧塑“十二哲”像,这些塑像已非原物。

P36

P37
孔庙第三进院落的北面,与大成殿相对的是戟门。

P38
戟门又称“大成门”,是孔庙的二门。戟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五檁中柱式建筑。明次间均施七路钉红板门,钉成七行七列。

P39

P40
P41
戟门的南面是棂星门,万仭宫墙到棂星门是第一进院落,中间有畔池和状元桥。棂星门位于万仭宫墙之北,是孔庙的正门。棂星门为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式木牌楼,可惜正在维修,半遮半掩。

P42

P43
万仭宫墙位于孔庙的最南端,是孔庙建筑群中轴线的起点。

P44

P45

P46
院落西边是义路门,穿过义路门就是原西路的儒学院。

P47

P4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