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红色年代系列:知青生活馆、生活用品馆、瓷器馆、章钟印馆、镜面馆、邓公词、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李振盛摄影博物馆。
生活用品馆的建筑设计师是“道格玛”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设计师朱亦民。生活用品馆展出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生活场景、专题陈列、精品陈列。本馆通过文物、图片、场景,展示了红色年代的社会生活,保存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忆。整个展厅、展柜都以白色为基调,寓意这一年代的人们,心灵纯洁而朴素。本馆主要由工人家庭、农民家庭、干部家庭、士兵营房等十二个场景,书籍、搪瓷缸、收音机、奖状等二十二个专题以及五十七项精品陈列组成,通过丰
富的馆藏文物和图片史料,形象直观地展现红色年代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

P02▲

P03▲

P04▲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知青生活馆的建筑设计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主席纪念堂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筑主持设计师马国馨。本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知青生活馆展出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知青历史、知青岁月、知青磨难、知青人物。人生最宝贵一段岁月是青春,青春充满了活力,知青们的青春是在广阔天地度过的。这个馆的主色调是绿色,以此表现当年知青的青春生活。知青是指所有未能继续升学而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青年。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知青”也包括在内。195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了上山下乡的源头。一直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都没有停止过。

P25▲

P26▲

P27▲
P28▲
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本展厅面积85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师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李兴钢,曾担任
2008北京奥运会鸟巢的中方设计师。本馆的陈列由馆长樊建川亲自设计。《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分为震憾5·12—6·12日记馆、地震科普知识馆、抗震救灾美术作品馆三个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馆长樊建川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在震后一个月的时间里,筹建了地震博物馆。一是起警示作用。四川从1933年至2008年,在这75年的时间里发生了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但遗憾的是没有一座记录大地震的博物馆。二是起弘扬作用。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精神、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中的献身精神、社会各界在这场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无私大爱精神等需要弘扬。三是抗震救灾的实物和文物需要保存和收藏。

P29▲

P30▲

P31▲

P32▲
(资料摘自建川博物馆聚落,照片摄于2018年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