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原为当地大地主,由于几经变迁,朱家后代多已定居外地,根据原朱家一工人的后代黄师傅回忆,此宅始建于清末,由朱家老夫人在城内做生意的姐姐资助银两,并由人肩挑背扛步行送到朱家而建起。后历经朱家兄弟及其后几代人的修补、扩建,直到民国时期完成。解放后石岗农场场部入驻后,对朱家大院原有建筑群进行了局部改造,但总体格局及主要建筑单体破坏不大,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
P02▲
朱家大院位于河边坡地上,建筑依山就势整个建筑原有主要入口大门、地下室入口、东后门和西后门四个大门。其中主要入口大门位于建筑南端沿青石台阶拾阶而上,登上46步、近100米的石阶,才能到达宅院的大门即进入门厅。
P03▲
大门门框由石头雕成,高高的门楣上刻着雕花、彩绘。门顶部刻有圆形“福”字,“福”是倒着刻的,寓意“福到”。在“福”字石刻的两边,刻着葫芦、团扇等物品。“这是‘暗八仙’纹,就是用八仙过海中的物品来雕刻”,完整的“暗八仙”纹,有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鱼鼓、横笛、阴阳板。因只采用神仙所执器物,不直接出现仙人,故称暗八仙。
P04▲
“不可居无竹”,竹林成了朱家大院外最美的风景。溪水、竹林,让古老的建筑别有风情,有着小家碧玉的清新雅致。
P05▲
P06▲
大门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门厅屋顶为悬山,挑檐檁用斜撑,斜撑侧面似一刀形,也是此院中各建筑的通用做法。门厅两侧厢房门窗多有雕刻,且几乎每扇均不相同,题材手法十分自由,似晚晴时期遗作。由于该院正在维修改建,大门紧闭。从东后门进去,来到通往门厅的天井,全是搭建的脚手架,只能隔着钢管林望一眼。据称这里改建后是一的画廊。
P07▲
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前廊。柱位与门厅及堂屋在一条直线上。大厅为进入大门后的一座重要建筑,为朱家宴请宾客之处,其建筑规格应较高。由于在农场时期已将之改为上世纪50年代常见钢筋混领土加木屋架,参观时正在复原改造。

P08▲

P09▲
堂屋位于中轴线上层,其两翼向东西方向延展,成为东西跨院后一进的堂屋。堂屋所在的平面,比建筑下部最低处高约3米。堂屋中间部分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前檐有廊,间与间全部由编竹夹泥墙分开,均采用穿斗式。明间一层,为摆放祖宗牌位之处,次间二层,为居室。堂屋与两边厢房的门窗雕刻题材多样,手法灵活,展现了民间艺人丰富的创造力。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东西跨院建筑。东跨院前半部建筑围绕天井布置,包括地下室有三层。天井栏杆与建筑门窗等雕刻十分精美。原有地形由前向后逐渐升高,建造时将入口与堂屋地坪基本取平,入口两边,即东西两跨院前部天井下面建造地下室,不仅获得了豢养牲畜,储藏粮食的空间,同时居住免于潮湿。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后门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由于正在改造,许多门窗都取下来堆放在这里。

P33▲
P34▲
院外的黑色石碑上刻着“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由市政府2009年公布,市文物局2010年立碑。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