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芒康的朋友知道我们将走滇藏线后,向我们推荐了盐井的两个项目,一是一处度假村,还有就是盐井独具特色的美食“加加面”。推荐度假村的目的是考虑我们这些天车马劳顿,度假村有温泉,可以休息放松,而加加面是《舌尖上的中国》和《远方的家》中介绍过的美食。 盐井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包括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四个乡。盐井是沟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纳西族人称其“察卡”即盐井,“察”是食盐,“卡”
是洞眼。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盐井位于芒康县与云南德钦县接壤的地方,海拔较低,约2500米。
大家都无意去度假村休整,但对加加面还是有浓厚的兴趣。抵达位于214国道旁的纳西民族乡所在地的上盐井村是中午12点,正是吃饭的时间,很快找到了路边一家挂着“盐井正宗佳加面”招牌的饭店,在饭店外的公路边还立着一块“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之家”的牌子,不过下面还有两个蝇头小字“分店”。

P02▲

P03▲
这一家并不是芒康的朋友推荐并已帮我们联系好的那一家,经过一翻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偏僻的小巷深处的“盐井果拉丛加加面”。中央4台《远方的家》节目北纬30°·中国行第一百五十七集《嵌在藏东的明珠昌都》中介绍的内容之一就有盐井加加面,而这就是节目中盐井加加面拍摄点。

P04▲

P05▲

P06▲
牌匾汉字上面的是纳西文。

P07▲
进入房间内,室内装饰富丽堂皇。农家乐只有两个大包房,接待能力小,要去吃加加面最好先预定。

P08▲

P09▲

P10▲

P11▲

P12▲
端上来一烟缸石子,做什么用的呢?

P13▲
这些是配菜,主食还没有上来。小碗中的是蜂蜜,蘸着黑桃吃的。

P14▲

P15▲
先去厨房看看,女主人果拉卓玛正在忙碌。

P16▲

P17▲
准备开吃。

P18▲
最后一碗,旁边的石子是已取得的战绩,一颗一碗。据卓玛拉姆介绍吃加加面30、40碗是多的,最高的记录是150碗,是一位驴友创下的,难以想象。加加面据说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的说是盐井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由于条件艰苦,马夫能吃上一碗热面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于是大家为了不浪费,就每次只盛一点,吃完再加,久而久之,这种习俗就延续下来了。加加面的好坏在那一锅肉臊卤汤,需要提前一天熬煮骨头,然后做成美味的骨头汤。

P19▲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在我们进入盐井前,用长焦先拍了一张。

P20▲
吃完加加面,在农家乐午休,然后前往盐田。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盐井盐田已作为景区开发,要收门票,且价格不低。果拉家也有盐田在景区内,现景区采取的大约是以盐田入股的方式,会有门票收入的分成。原没有分成的时候她会带客人前往,借去自家盐田的名誉,帮客人免门票。

P21▲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

P22▲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P23▲

P24▲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 — 5
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目前当地正在对景区进行打造,将景区大门到古盐田的几公里道路进行改造扩修。我们来的时间不巧,新的收费已经开始,但打造未完成,路面挖的坑坑洼洼,还有挖掘机等挡道,犹豫再三,选择放弃。远远站在山上路边拍几张照,感受一下,也算到此一游。

P33▲

P34▲

P35▲

P36▲

P37▲
(古盐田资料介绍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