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先市酿造公司位于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赤水河畔,自1893年创业以来,在原址坚持、坚守传统手工酿造“先市”牌酱油、醋等调味品,先市酱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厂区占地40亩,拥有天然晒露发酵缸6000多口。持续使用百年的老作坊、晒露缸被列入“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誉之为“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2015年国庆假期期间,在游览福宝古镇和尧坝古镇之后,前往更加偏僻的先市镇,游览了赤水河畔的这一百年老厂,其晒露场宏大的规模,老作坊古朴的建筑,令我等啧啧称奇。

P02▲
2011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到厂采风,在“盐是一道景观”中对先市酱油作了报道;2011年10月,《中华遗产》杂志社在中国“慢”制造中,以“先市酱油---手酿的甘醇”作了系统介绍;
2012年5月,香港《星岛报业集团》海外版记者到厂参观;2012年6月,央视4套《走遍中国》到厂采访。
2012年11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到厂参观;2012年12月,央视4套《八方美食》到厂采访。

P03▲

P04▲

P05▲

P06▲
酿造中坚持使用石、木、陶、竹制手工器具。先市酱油酿造作坊120余年持续不断使用,在空气中和酿造工具上自然富集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群,为天然多菌种制曲、发酵提供生存空间。

P07▲
先市酱油酿制的原料是大豆、小麦、食盐和水。当地传统种植的大豆、小麦生长期长,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出油率高。赤水河畔地下水,水质清冽,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偏硅酸等天然矿物质,为优质酱油酿制提供良好物质基础。

P08▲
据《合江县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称,先市酱园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元年(1736),随着川黔官办盐岸的建立,赤水河盐运兴盛,先市镇盐商船户、纤夫云集,酱油作坊增多。赤水河流传的船工号子“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船工苦,船工愁,好在不缺酒和(酱)油”,反映了古代赤水河区域酱油业的兴盛,也表明赤水河不仅有茅台、郎酒等美酒,更孕育出传统佳酿,即先市酱油。

P09▲

P10▲

P11▲

P12▲
P13▲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先市镇乡绅袁映滨(字海宗)创业“江汉源”酱园。为促进酱园业兴旺,在酿造、制曲、发酵时,在厂区内三官庙祭祀天官、地官和水官,以保佑制曲、发酵过程中气候、温度、湿度等适中,保证酱油品质好、出油率高。

P14▲
民国中期,“江汉源”酱园与镇上另两家酱园厂合伙经营,更名为“同仁合号”(此招牌至今保存完整)。“同仁合号”酱园有天然晒露发酵缸600多口遗存至今;并有多家酱油销售店铺,其中一家至今仍在经营。民国期间,先市酱油远销香港。

P15▲

P16▲
先市酱油在“江汉源”酱园原址已经酿制了120年,其环境具有唯一性。前人在选址上遵循了“临水、向阳、避风、纳气”原则,使作坊生态环境实现了“天人合一”。赤水河在此起弯,形成回水沱,河水白天受热蒸发生成水汽,夜晚冷凝降落在晒露缸内,补充微生物分解所需水分,促成微生物活力酶分解。

P17▲

P18▲

P19▲
赤水河从源头穿越1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带着不同的温湿差、自然生态和微生物群,降落到海拔仅250米的先市镇浅丘河谷地带,给这一河段带来神奇的生态指数,为先市酱油酿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
(文字资料来源于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