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青岩位于贵阳花溪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在历史上,是交通通道,又是兵争要地。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主驿道的中段,为了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屯”逐渐发展成军民同驻的村寨,“青岩屯”演变为“青岩堡”。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时领青岩土守备,领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1公里的“四只把”坡(地名)建土城,时人称为“王城”,音译汉语为“兵城”或“营盘”之意,这是今青岩城的雏形。
P02▲

P03▲
土城居高踞险,原青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渐具规模,形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北上贵阳,西入平坝(县),东走龙里(县)的十字交通要塞。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石砌街巷。于今青岩城成了一座明清风格的文化古镇。原为土城,经历数百年历史沧桑,经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渐成街巷纵横交错的石城。

P04▲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青岩古镇具有东、西、北和定广门,定广门作为其南侧交通要道上开设的城门,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定广门城楼建筑极具贵州建筑特色。定广门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副总兵班应寿扩修青岩城时所建,咸丰年问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全面整修青岩城时建城门城楼。城楼面阔三间,进深约四米,青瓦屋面。1993年,政府拨专款和集资重修,屋面改为黄琉璃瓦。定广门修复时,由于没有专家指导,将墙垛建在跑道上,垛下没有护身墙,这是失实的遗憾。2000年市政府拨专款再次重修,恢复了青瓦屋面,加修了护身墙,基本复原旧貌。伫立在已经修复的定广门城墙上,仍依稀可见古城墙的遗址残迹,使人联想当年古镇作为军事要塞重兵囤集驻守的雄姿。城门上大书“定广门”三个字。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城墙,上筑敌楼、垛口、炮台。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

P12▲

P13▲

P14▲

P15▲

P16▲
北城门是进入青岩古镇的主入口。北城门,又称玄武门,因道家有“北玄武,南朱雀,东青龙,西白虎”之说而名。北城门始建于明熹宗天启年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建土城墙为石城墙,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扩建。现城门为青石结构,城楼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青灰瓦,显然似近年修复。

P17▲

P18▲

P19▲
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青岩镇依山傍岭,城门城墙全用石头建造成也就顺理成章了。是的,古镇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苍然青石。

P20▲

P21▲

P22▲
小隶属贵州省贵阳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古镇曾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还有令人称奇的,小小古镇居然同时有古老的寺庙、肃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称为“三教并存”。站在定广门上远远望去,尖顶的教堂和肃穆巍然的贞女牌坊遥遥相对,你不觉得它们之间的突兀,反倒感觉出一种参差文化的不对称美,就像那镂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颜六色的现代商品,流露出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扯不断、理还乱。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青岩古镇止。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

P31▲

P32▲
信步走进一条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

P33▲

P34▲

P35▲

P36▲

P37▲
(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