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我们边游边行,7点多钟到达壤塘,住壤塘宾馆。

P02▲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族自治州西部,东及东北与马尔康,阿坝县接壤,南与金川县毗连,西部和南与甘孜州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相望,北邻青海省班玛县。县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支流422条,杜柯河和则曲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对长江源头的水源涵养起着重要作用。
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壤塘寨。寨座落于山上,其山形似手托宝幢的“藏跋拉菩萨”。《藏汉大辞典》记:“瞻巴拉、义译持聩。梵音译作阎波罗。旧译布禄金刚,一财神名”。《藏汉大辞典》再记:“幢,宝幢,胜利幢,宫殿屋脊上象征胜利的一种装饰品或供神物品!,”“壤”系藏语言译,源自上意。山前有一平坝,“坝”藏语谓“塘”,“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的坝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理据。
壤塘县旅游景区由香拉东吉圣山(苟拉山)、海子山、野人大峡谷、南莫且湿地自然保护区、觉囊派三大寺院、棒托寺塔群及石刻大藏经、曾克寺、日斯满巴碉房等景点组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宗教文化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于一体。先放一张在宾馆外的展板上翻拍的照片。

P03▲
壤塘之行是由于我们丹巴的莫斯卡游计划落空后临时改变的,大家对壤塘知之不多,很多行程都是临时决定。到壤塘的当晚商议出的5月26日的游览线路是:壤塘-觉蘘文化中心-海子山。觉蘘文化中心距壤塘县城大约40公里,海子山也距觉蘘文化中心大约40公里。
虽然到最远的海子山也只有80公里,我们仍计划了一天的时间。一是不想太赶,二是对路况不清楚,所以预留时间多一些。
早上的出发时间,大家意见不统一,有早走和晚走两种意见。晚走的理由是因听说当地太阳照射进来的时间晚,认为走早了没有光线,不利于拍照。也有主张早一些走的,我就是一个,因为即使没有太阳,也可能会有云雾等,宁可辛苦一些,也不想让好的景色错过。
5月26日,7点半走出宾馆,发现太阳已经照进了城里,而不是有位当地人告诉我们的9点,而我们出城后不久就翻了一座山,清晨早一些从上山俯拍,相信光影一定不错。

P04▲
我们8点出发,约9点经过一不知名的乡村,见到公路边的玛尼堆和佛塔,被他深深吸引。玛尼堆、佛塔在藏区随处都能见到,但壤塘的玛尼堆和佛塔却很有特点,加上天空蓝的让人心悸,我们停下来在此拍了不少照片。

P05▲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玛尼石(Marnyi
Stone)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以期祛邪求福。玛尼石可组成为玛尼堆或玛尼墙,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
P06▲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
P07▲
玛尼堆信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那时的人们用石头制成各种生产、生活工具,抵御野兽的攻击,还有石头建造房屋,石头如此多的作用唤起了先民的崇拜之情,而形状怪异的石头被认为有神奇的力量。如今,藏族人依然相信石头的灵气,他们在石头上刻六字真言、神像、吉祥图案等内容,垒成玛尼堆,用于消灾、辟邪、祈福、超度亡灵。

P08▲

P0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隔着公路与玛尼堆相对的是一座白塔,塔基是方形的,周边有一圈转经筒,白塔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圆形塔身上方的方形基座上画有一对眼睛。

P16▲

P17▲

P18▲

P19

P20▲
这种涂成彩色的小佛塔我是第一次见到。

P21▲

P22▲

P23▲
有一位藏族老人在塔边念经和转经。在拍玛尼堆时看着她从不远处的房子处蹒跚着走来,身边还跟着一条小黄狗,她来到塔下的公路边坐下。

P24▲
没有过多的打扰,静静的靠近,等着她转过身的瞬间,用长焦抓拍了几张。她手中撵着佛珠,口中念经文,双眼浑浊无光,很难窥视其内心世界,看上去既虔诚,又有些茫然。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