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十五贯》的一点感想
(2008-11-28 01:13:59)
标签:
文化感悟生活杂谈秦腔研习社观后感 |
分类: 秦腔闲话 |
一些无关的事——好久不看戏了
好久不上西部网了,也没有看《秦之声》和《秦之声大戏院》了。今天,社长在群里发了一个链接地址,说是员宗汉老师讲《十五贯》的,让大家去看,我点着地址就过去了。
这个戏是第一次看,自己也静不下心来,手头的事情太多了,心里藏的事也太多了,不想再写什么剧评了。随便胡说几句算是自己看戏的一点收获吧!
关于秦腔《十五贯》——移植出来的经典
《十五贯》移植自昆曲。在建国以后,昆曲并不像现在这样瞩目,几乎接近了消失的边缘,晋京演出之后,中央才大力扶植,被当时的《人民日报》发情在头版上评论称为一本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虽然在当时客观条件下这么说略显夸大,但是该剧作为昆曲的代表剧目,堪称经典,也确实是因为该种而让昆曲赢得了复苏的时机。
中国人总有跟风的习俗,昆曲《十五贯》的成功上演,特别是在建国以后那段时间,在文化领域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政治的影响,各地纷纷移植《十五贯》作为当地剧种的经典剧目上演。应该来说,秦腔《十五贯》应该来说移植是比较成功的。
昆曲和秦腔流传的范围跨度较大,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在表演风格上来说,昆曲更重细腻,秦腔更重慷慨,特色非常鲜明,是两个地域特色相对区别比较大的剧种。虽然曾经在秦腔的部分演出中用过昆曲的曲牌,但是全本移植无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昆曲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边舞边唱,注重身法与唱腔的丝丝入扣,特别像塑造况钟这样人物的官衣戏来说,显然昆曲比秦腔细腻,但是不及秦腔有力。秦腔的特点是慷慨激昂,官衣戏更注重动作的干脆和力度。这两个风格不同的剧种,同演一台戏,并且秦腔的移植没有囿于昆曲的既定表演套路,把秦腔的风格完整的表现出来,这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移植的典范吧!
关于况钟——廉吏的现实意义
况钟(1383-1443),字伯律。靖安(今靖安县)人。明代官吏、诗人。曾官至苏州知府,病逝于任上,史载去世之日,郡民罢市,哭奔祭吊、如丧私亲;归柩之日,倾城出送,奔程路祭者,络绎不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畸形的年代,时年皇帝自朱元璋和朱棣之后,极少明君,皇帝无能之辈比比皆是。所谓朝纲不正,在明朝时演绎的比较淋漓尽致。皇帝无能,朝中大臣却是忠奸对立。明朝无论从太监、太师、宰相皆出奸佞,像刘瑾(关于刘瑾《法门寺》断宋巧娇一案似乎是出自野史,未有考究,但史书载刘瑾为太监之奸,恐仅在魏忠贤之下而已)、魏忠贤、严嵩等人,但同样明朝也出清吏,如海瑞、邹应龙、况钟等人都是一世清名,人称廉吏。
况钟作为与包公齐名的清官,他身上代表的是公正、廉洁、爱民、正义,所以他身上所具备的清官本质,至今仍有着鲜活的现实价值。曾记得某省纪委和电视台合作拍摄过《况钟明断十五贯》的戏曲艺术片,该剧推出后,中央纪委宣教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省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廉政资源,以地方戏曲来展现古代廉吏给予了充分肯定,甚至认为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成果。
姑且不论是不是真的能起到什么积极的效果,我且以为如今居官者如果真有此心,真有廉心,此戏不看也罢,毕竟是一个文艺作品而已。事实上,是怕那些居官者没有时间去静心洗脑,真正的当今廉吏正在反腐,毕竟被腐蚀的干部不在少数,而那些贪官们正在贪或者正在如何反反腐,那有时间去看戏呢?
《十五贯》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戏曲剧本,况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古代廉吏,只是他们都属于民间的口头历史,像我们这些普通民众作为一种消遣而已,最多是看后摇摇头,叹一口气,这样的廉吏和清官越来越少了!况钟的现实价值又在那呢?
戏曲承载不了太多,无论是昆曲还是秦腔,戏毕竟是戏,只属于热爱它们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