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意识对抗的隐性表达——李大唐《老狱先生外传》思想解析
(2014-03-01 15:03:33)
标签:
转载 |
分类: 大唐被说 |
意识对抗的隐性表达
——李大唐《老狱先生外传》思想解析
阿探
李大唐的《老狱先生外传》(《延河》2013年11期),是文学的怪味胡豆,合参了儒、佛、道的神旨,通过作者提炼最终形成了一种肆意汪洋,自由奔放的别致风格。读起来,快意舒张,这大约是李大唐执着追求的文学表达目标。
一
这种几近极致的表达,究竟表达什么?
小说涉及民办高校,李大唐的表达有着其特定的指向。
这就是:一种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一种公众群体意识状态的表达,一种清醒者无可奈何生存状态——处在精神牢狱之中的表达;一种意识的大众化常态——用腿肚子或脚后跟思维的表达。读完小说后,略作思考,就会明白这也是一种意识对抗的隐性表达。
民办高校何以有用腿肚子和脚后跟思考问题的人?
民办高校起源于市场经济大潮中,其领军者的个性、意识构成了高校精神气质,也构成了其大学文化主导方向。这种民办高校的文化是极富迷人特色和现代意识的,主要有创业文化和高校管理文化两方面。创业文化包括决策、预测、招生、意识、观念等等体现着生存夹缝中高端智慧与纯熟的市场驾驭能力;管理文化主要指民办高校进入国家统招序列后的学校主导文化。创业文化从纯粹意义上讲是本土的隐含着传统智慧的生存之道,是有效的很大程度上有原创、突进成分的文化。管理文化,大多是受外来思潮影响下的纯西化的或是中西杂交的甚至背离大学教育规律(如一言堂、教条化规章等)的在现实中起到统驭性作用的文化。
在外来文化思想强势作用下,在民办高校管理文化的统驭下,很多员工变成了用腿肚子或脚后跟思考的人,很显然,老狱是多年前民办高校进入国家统招序列后普通个体形象的写真。
外来文化的侵袭正在改变国人的思维,这是小说表达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品警醒意义和延展性所在。
二
人物老狱是纯属虚构还是确有其人?
老狱这样的人是纯属虚构的,亦是民办高校普通员工的代表,更是社会更广泛人群的代表。
以高校的教育沦为证书产业,老狱在监考和接受洗脑、熬会中寻求同类发现很多聊以慰藉,精准地表达了文化思想大势下底层生命的无可奈何的弱势之态,作品对会议领导错乱忘本的“假洋鬼子”形象作了简笔勾勒等,正是网络关于社会世相“高层在劈腿,中层被洗脑,低层在等死”的文学表达。
老狱梦中被人刺杀不死,源于名门之后,其实是李大唐对于承载着数千年社会良知传承的最大社会群体生生不息生命力的慨叹和敬畏。牛头马面引来两位小将锤击腿肚子导致老狱死掉,是一个民族的思维被改变被控制后(扼住了一个民族的命脉)必遭灭亡的一种隐喻性表述。而正如文中的老狱之流的广大社会良知层(我们民族的中坚力量)却被囚禁于精神的牢狱之中,如果不能回归民族的核心精神或恢复社会的良序,有病的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会病。活到现在的年龄,老狱地充分认识到,不烦恼,就是乐;不思考,听领导说,就是最大的快活。当我们民族社会良知阶层都处于这种状态,还有卓立于世的希望吗?!
作品结尾,以秦腔《三滴血》中“晋信书”喻讽拜倒于外来文化脚下的非社会良知者,作品虽已完结,余味和思考还在读者心中伸展着。
三
老狱,显然是李大唐虚构的人物(作品中有多次暗示),但这个老狱又是具有恒性意义的人物,是现实意识的存在,是一个在社会文化多元化思潮混乱中清醒者的可悲形象,他也承载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中国式文人(李大唐)的通性。
为了使得这个人物真实可亲,李大唐不惜以当年的一位古道热肠的“酒仙”同事作为原型勾绘,这位现实版的“老狱”先生极尽曲折真心落实领导虚无缥缈指示之能事,亦是一种无奈的心灵煎熬,所幸的是现在彻底退休,颐养天年。
归结作品,与其说表面上是以无奈的顺从服从积极附和,甚至心灵麻木构建情节,还不如说是曲折地隐性地表达混乱中的清醒与无奈,对变态意识成常态的一种意识反抗与对立;与其说是对民办高校的特定环境生态的描述,还不如说是对整个社会意识生态的直击。
这与门罗的作品以熟悉的生活表达经典、永恒性意义,如出一辙。
四
李大唐的创作,很显然是受了寇挥的影响,其想象力是超乎常人的,但作品整体上仍有一些结构上的僵硬感,不够圆润纯熟。这在于李大唐关于作品构建基本训练不足,属于剑走偏锋型创作,完成到此种境地,已属不易。
关于作品结构构建,可向古典文学学习,如宋话本《错斩崔宁》就是很完美的结构体制。
古典文学,有着我们取之不竭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