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习作:探访成陵
(2012-08-28 18:04:26)
标签:
宋体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草原成陵骆驼 |
分类: 大唐散文 |
探访成陵
李大唐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距东胜区70公里。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山”字形建筑,犹如巨大巅峰至顶劈开,圣山如崖,壁刻豪放粗犷的13世纪古文字和草原岩画,再现了蒙古部族初创阶段的历史;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苍穹。整个门景显示出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宏伟景观,是最具特色的蒙古文化门景。
站在气壮山河门里,抬眼了望,只见数百个蒙古铁骑捍卫着一座中军大帐——汗王打仗时指挥战事、平日行军生活的牛拉军帐、牛拉战车。绕过雄浑健壮的两排铁牛,上几个台阶,进入金帐,居中一个汉王宝座,金碧辉煌,厚重奢华,坐后树立一根鎏金木柱,柱顶挂着一只泛着白色的长角羊头,氏族图腾与威仪的象征。下中军大帐稍往后走,雕塑群的风格忽然一变,捡着牛粪的中年妇女、等待牧归的慈祥老人、骑羊的小孩、调皮的小狗,一派祥和的生活画面。我悄悄想,这大概是蒙古人牧战结合的具体反映吧。
往后是内蒙古文化博物馆,一幅230米长的巨幅连环画式油画,让人感受到成吉思汗指挥百万大军,奋勇出征、统一蒙古的真实场景。但我更喜欢蒙古族的文物展览。从古文字石刻到清末的马鞍马蹬马嚼子,大约数千个展件里,最难忘的共有三件:一是一只整羊皮,扎住四蹄和脖颈,两条后腿上绑一根木棍,肛门塞一个木塞子的,叫作皮水桶。乍一听感觉有点残忍,细想又觉得这么叫再自然不过;一个是石雕负水女奴,颧骨高耸、腹部凸起,硕大的水桶压得她几乎直不起腰来,脸上却没有一丝愁容;一个是萨满教脸谱,面目狰狞,门齿如柱,头栓骷髅,给人感觉是神秘、深奥,文化的海洋没有边缘。
最里面是银河双骏雕像广场,汉王最喜欢的两匹军功卓著的银色大马,高高的站在八丈高两个大石门上,翘首奋蹄,昂望远方。战马乃将军之腿、将军之魂,纪念成吉思汗,他的“银河双骏”,是一定要纪念的。这与礼泉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墓前刻有“昭陵六骏”,应当是一个道理。
就在大家游兴正酣之际,面前出现一道栅栏,旅游景点完了。人们觉得很不尽兴,不禁质问导游:“这里到底是不是成吉思汗安葬的地方?”
导游似乎早就习惯了这样的质问,微微一笑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成吉思汗的墓葬到底在哪里呢?”看惯了汉冢唐陵的我们,总觉得既然叫成陵,地面上就应当有遗存物的。
导游说解释说:“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为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的地方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听完这个血腥的故事,大家发出一片惊叹。但还是有人不愿就此罢休:“总该有个衣冠冢吧?”
导游讲解说:“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他的嘴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上,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据说上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乌兰夫曾经打开过银棺,看见过这团驼毛。”
乌兰夫可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缔造人之一哩,他要是真见过,那还有什么疑问呢?大家就不再问。
听完导游的介绍,我想,萨满教重灵魂而轻肉身,不知比埃及法老、比周秦汉唐乃至明代清朝皇帝们,要聪明多少倍呢。按照导游的说法,这里应当就是成陵,成吉思汗陵。这就像世上好多事情,你心里认为是,那就一定是。我坚信,就在这里,在我们脚下,在我们刚刚经过的这片草原上,埋葬着令人崇敬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8月28日,红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