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的尺度,两个转贴及一点感悟

(2010-08-16 08:13:07)
标签:

杂谈

分类: 大唐转贴

    一、鲁迅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精神的信念:

 

    文学应该疗救灵魂,它探索人的可能性,使人成为健全的人,捍卫人的光荣。

    在我们民族争取光明未来的斗争中,文学应该成为前行的火炬。

 

    二、衡量作品的两个基本尺度

 

     无论何样的文学体裁,尽管都有自身存在的内在本体性规律,而在文学性上最终能够经得起来历史(也就是文学史)检验,被读者长期唤起记忆,或者长久流传诵温,或者影响一批人甚至成为时代一个写意性符号的,衡量的尺度有两个:文学作品本身所蕴涵的宽度和高度。

    许多作家抱怨众多客观原因使自己的作品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而且有的畅销却得不到批评界的重视和关注。这些因素当中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理性梳理的必要性。

    在我看来,真正的好作品就已经过去的历史而言,从来就没有被遮蔽过,即便周作人、林语堂等,几十年后依然被再度阐释,望前延伸,《红楼梦》再经打压禁锢,《史记》如何被查抄,几百年上千年后,人们还是拜服于他们的高度和宽度,并且演绎为专门的学科。所以,我坚定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真正的好作品,都会根植于时代又超越时代,永远不会被因为读者或者批评家的缘故而被湮没。

    同时,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要梳理,那就是这个时代作品几何数字的增长,如电视频道,对于不同读者审美情趣的选择性体验提供了空前的可能,贫乏的阅读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其中对作品有多少读者能阅读实际上要比15年前竞争氛围残酷的多,所以推介,尤其是批评家的评判对读者的导引,以及面对文学史检阅,显得更为突出。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强调,不是因为几个批评家评判您的作品是扛鼎之作,作品就可以传世。这几个批评家最多起到预言的作用,并无法也根本不可能书写文学史,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几十年甚或更长时间读者集群式的阅读,也就是由畅销如何变成常销。我们可以从金庸的武侠世界得到这样的启示,即便传统经典文学价值观念多么排斥,但是这个世界那么长久地能吸引读者,文学史便无法漠视,否则文学史就不是文学的历史,而是个人的文学史。

    如此看来,批评家似乎对作品的判断日益重要,从内在规律的道义而言,应当如此,终究批评家要担负筛选,经典化阐释鉴别的责任,可是近年来社会风气的日趋颓丧,导致批评界出现了实在让人痛楚的病象—要么不说真话,做人情批评;要么细读不够,阅读量减退,视野受限,准星失衡,判断盲从;要么受权威制衡,无由阐释理据;要么因为实话实说而被隔绝等等,总之,批评的公信力严重弱化,主要原因还在批评家阵营。因为这样就对批评家做概棺定论式的判决,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空气再污浊,只要人还能生活,说明氧气总是占主要成分的。

    而上述这些问题或者现象对作品本身来说,都是客观因素,主观的还在于作品本身的宽度和高度。宽度就是能否从人类的视阈去反映历史或者时代,而不是拘泥于您自己所熟悉的,需要从熟悉的当中用作家的精神扫描仪洞察其中人类共性和个性来,人性随着人的存在具有绝对的永恒性。所谓高度就是具有开创性的视界,姿态是否是俯视的洞察式的,精神是否是开放的具有人类性的。当作品同时具有了宽度和高度,这个作品无疑是优秀的,能经受住阅读的,是文学史绕不过去的。如果只有一个也足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品,比如《创业史》、《浮躁》、《废都》、《白鹿原》、《芙蓉镇》、《古船》等都是这样的。而《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等则属于兼备者。

   

    ——由此可不可以说,任何文学作品,应当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其一,热门和流行的意义;其二,文学史的意义。

    第二个境界,为文之人,谁不想追求?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追其上而得乎中,追其中而得乎下。

    眼高手低。眼不高了手更低,只能吃别人的剩饭。

   

     8-16,晨,谨识。与文友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