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大唐
李大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79
  • 关注人气:4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乡侧记5-31

(2009-05-26 22:39:30)
标签:

文气

侧记

孺人

最后一课

贺绪林

杨陵

分类: 文学交往

回乡侧记5-31

 

          与贺绪林老师在一起(09-5-26,杨陵,家乐园)

                       回乡侧记/李大唐

故乡杨陵之于我,此前只是一个上进青年求学无门、多次欲求冲天一飞、最后又不得不经常回归的、因爱而恨的农业小镇而已。

本来在祖母去世三周年的26日中午,在她的墓前深深跪拜之后,该埋地都埋了、该烧的都烧了,就与故乡没有太多的瓜葛,却没想到因为见了一些故乡的人,从此更加认同、热爱起故乡来。

回到故乡来,喜见故乡人。第一喜见的是贺绪林老师,杨陵作协主席。

贺老师以身残之躯,写出数部长篇小说,其中根据他的《兔儿岭》改编的电视剧《关中匪事》,引起全国性的轰动之外,还引出一个关中系列电视剧热播的文化现象。26日下午到晚上,在他家宽大的客厅里,我与他谈文学谈理想,直到晚上近10点。最后他的结论和建议是:写人物,写故事,写人性,再啥思潮的小说,都离不开这些!从短篇写起,讲究谋篇布局,四五千字足矣,不要贪大求全。

关于他的事迹与精神,有一篇《精神高扬贺绪林》将另行记述。

第二喜见的是现任《杨凌文苑》编辑部主任的戴助安先生。

帮我编发一个小作品的戴助安先生,竟然是1988年,亦即21年前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见到依然高而消瘦的戴老师,我顺手翻找到材料,于4月4日清明节起草的一篇《个性先生》,第一个记的竟是戴老师的最后一课。当着他的面,我用陕西话念了他杏坛耕耘12载,被调到区委之前上给我们的最后一课的内容。

其中有“一个人,干教育工作12年,要离开这二尺讲台,真还不是滋味,哑声,哭,伏在讲桌上大哭。”的记载。还有两句话,“做一个人,应当正确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吃苦,人生就是吃苦。”、“语文社会实际应用大得多,属文字工作,人家要我,像我,不凭笔杆子过硬点,谁要你。学到一定地步,不用说,便会有人来找你。”的记载。

随后谈他上课不带教案、带大家观察杨树发芽、一连四五节课背讲红楼梦、拿来一篇祭文往黑板上一贴便大讲特讲的事迹,谈到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对一个学生的内心的深刻影响,以及对我上课风格的影响。戴老师说,有这种说法的,不光是你一个。我说那就好,看来您的个性上课法,已经广布天下了。

随后得戴老师《风雨五十年》、《戊子文集》两书的打印稿。其中一篇《别了讲台》与我所记同一事件,文后竟然还记着一长串1988年即21年前去看他的学生的名字,有我与交往20多年的党小辉、杨建军等朋友的名字,却没见已渐自闭的我,对戴老师的认可和爱应当是最深的一个学生,再去专门见他。另两篇《童年小事》、《为祖母封坟记》,所记先祖母梁老孺人,听母亲告诉我,竟是她的亲姑姑,关于这位梁老孺人在关中大旱的年代,如何携子逃荒的事迹,永远铭记我心,也将作为未来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在我的心底生根。

细读他的文集,接接我老师的文气,但愿凭藉戴老师的文气,让我尽快完成我小说思路的转轨。

第三喜见的是我哥的初中同学,我也认识的杨柳岸先生。

杨柳岸者,身残志坚,竟以区区之身,新写评论《陕西文学的父与子》,言辞犀利,视域广阔,而引起西安文学圈内年轻作者的注意和追捧。冒雨到他家中拜访,见到他十几平方大的书房内满屋子的书籍,我说,西农大的教授咱不敢比,您的家,恐怕在整个杨陵农村,是书藉最多的书香之府。与这么多书籍为伍,谈到任何一位作家,都已烂熟于心的杨柳岸先生,我感觉他电脑宽带连线着全省全国,虽生活在杨陵小镇,信息一点都不闭塞。

随后得知他高中时期办文学杂志,给贾平凹写信,并得到贾妻韩俊芳的代笔信件。高中文科毕业后,曾经补习过两年,考上一家大学,因为小儿麻痹的原因落榜。他说近年在围棋上耽搁时间过多,我说围棋是高雅的艺术,你其实还在磨剑。建议他视域范围跳出杨陵而后,不仅要广及全省,最好能涉及全国乃至于世界文学史,底蕴先大气而自信了,关于文学评论,既然放又放不,不如主动地拣起来,写出更有深度和宽度的文章!

回西安这几天,果然见他的博客上评论文章渐多,也很深入,祝他身体健康,文锋更健!

第四喜见的是我当年所在高中的语文教师高凤香老师。

高老师自临潼调入杨中已有10年,负责着学生的一个独幕剧,接连加班而不显累。高高的个子,穿一件风衣,为人热情,修养全面,多有诗歌和散文发表,谈起文字怡然忘我,笔头正健,文气日盛,却谦虚的一篇文章寄这个寄那个,听取八方意见。我的感觉,以她现在的修养和笔力,如能转入短篇小说,或可有大的斩获。并把我的意见当面告知,因为看了她一篇《命薄如纸》的散文,感觉三件事情,任何一个写深入进去,都是感人的故事,写成散文,有些浪费素材。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之见。

随后打听我高一五的数学兼班主任梁老师,竟已妻以夫荣,调入西安一家高校,教语文的陈老师调入西农附中,进而转入高新中学。人往高处走,也有一位惠老师,人在深圳宝安区政府的,听说夫妻二人,在那里搞的不错。仔细想来,之所以对初高中老师的记忆如此深刻,主要是形成个性时期,他们的言传身教,恰好对我有影响吧。

 

回乡侧记5-31

 

第五喜见的是一位发小杨经理。

杨经理自己开着园林设计公司,到甘肃礼县几十人的工地去了几天,竟被那边的风吹得脸开始褪皮。两个人见面1个多小时,谈到戴助安老师,感觉甚是亲切。谈到一个学位高为博士,却在前几天一晚上砸老虎机输掉30万,被人控制的求救的朋友,义愤、担心、却又无计可施,商定主意索性不管。说实在的,这样的事情,也没法子管,让当事人为难一下,也借机长长记性。

第六喜见的是高中同学,现如今的刘拴昌老师。

 

回乡侧记5-31

 

刘老师竟然在我们当年的初中教书!问一个人之后上二楼,随意敲一扇铁门,座在对门桌前的竟然就是他。17年未见,他依然是那样亲切而质朴,依然温文而儒雅。

刘老师在我当年的初中当了10年教师,后五年主管财务。从他这里要来咸阳、乌鲁木齐、昌吉、部队医院等地当年理科班同学的联系方式。说到我们一帮子十几个住校生,端碗、排队、洗碗、出粮、出钱的,高一的时候,读书之后组成一个篮球全场,挥汗如雨、潇洒大方、不一而足。到了高二高三,所谓理科快班,由于面临高考独木桥的压力,心理负担逐渐增大增强,个人也开始自闭起来,独抓学业,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多少乐趣和记忆。他说,凡见过的老同学,无不提及我们快乐而学习成绩优异的高中一年级。也期待着与这帮子同学18年后的首次相聚,不管在杨陵、咸阳、还是在西安。

随后到学校拍照,寻找当年的一排排平房、菜地、哪怕是转角处的一棵树木,曾经为一个女孩子一个眼神而高兴三天而得意忘我的记忆,都不曾找到一点依托之处。除了人事已非,《梦遗牛小三》中的田老师我见了,但是没敢相认。

喜见故乡人,重回故乡来。

或许是现如今年岁大了些,经历的世故多了,认同感渐多的缘故;或者正如毕飞宇所说,天才接地气方为大家。我知道自己只是一根硬材,添到灶下最多能使开水提高1摄氏度而已,但5月后一半所做的事情,便是见大家、听行话、接文气。

我原来很不愿意把自己与名家的照片贴在一起的,一位兄长般的文友告诉我,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善于经营你自己。恰好5月初正讲着媒介经营与管理一章,其中讲到经营理念之品牌意识,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者呈铁三角状,支撑着一个产品、乃至一个人的所谓“品牌”,即人家咋样认识你。

我想这些大家,我的确是见了,而且侧记里都有自己的心得,自己摸索的路径,或许对文友有一点益处,没必要羞羞答答。有文友提示说,如果采用现代主义写法,自己将享受不到自己的成果;采用现实主义写法,发表起来一般不成问题。对于我当前而言,不是写得过于超前,就是写得过于老土。见见大家以及小家,见见三教九流的朋友,接一接故乡的地气,恐怕对于文气的练成,对于雅俗共赏的路子的探寻,不会没一点作用吧。

 

2009-5-31,记前几日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