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能治的病最好别“打针”
(2008-11-27 09:46:53)
标签:
健康针剂药物杂谈 |
分类: 看病指南 |
如今,不少人总是认为打针的效果会比吃药来的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若能按时吃药,待人体吸收达到治疗药物血中浓度时,则能发挥与针剂相同的治疗效果,现在很多口服药的生物利用度可以达到90%。
口服药与针剂两种剂型的差別在于,口服药品经口服用后会经由消化道的崩散、分解、吸收、分布、代谢等步骤,经由规律的服药可使药物在人体內保持一定的药物血中浓度,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待停药后药物会慢慢的由体內代谢並排出体外。针剂则是经由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是静脉注射等途径使药物进入人体內,经由这些途径进入人体的药物不用经过胃肠道的分解吸收,而是直接进入血液中随循环到达作用部位,达到治疗效果。经由此一方式虽然可以很快的产生药效,相对的一但发生过敏反应或是药物不良反应,其造成伤害的速度一样是很快的,必须给予立即的急救处置,否则极易危害患者的生命。中央台曾报道了一件因输液不慎而导致病人死亡的医疗事故:深夜,5岁的华华突然发高烧,测量体温39.7℃,这可把妈妈急坏了,立刻带华华到附近的私人诊所就医。医生开了清开灵和地塞米松一起静脉滴注,不料,液体没滴完,华华突然出现严重的输液反映,抢救无效死亡。
针剂虽然可以很快的达到疗效,但是也极易造成人体的伤害;对口服药而言,相同的不良反应事件其反应则不像针剂那样紧急危险,相较之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站在安全性的立场而言,口服药一样可达到与针剂相同的治疗效果,其危险又较针剂来的低,我們又何必忍受注射的疼痛及冒著生命危险而打针呢?打针一般在下列情况下使用:
1.抢救急、重症病人(如昏迷病人)以及严重感染者。
2.患者存在吞咽困难,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道病变严重者有明显的吸收障碍或潜在的吸收障碍。
3.对于胃肠不易吸收的药物,口服会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没有合适的口服剂型的药物,只得选用针剂。
4.对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吃药的病人(如小孩不合作)可采用打针。
除此之外,一般的患者都沒有打针的必要,所以口服药物能治好的疾病尽量不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