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帕提亚帝国(安息)最后一位国王(公元224年)

(2022-03-28 10:19:41)
标签:

转载

分类: 历史探讨

帕提亚帝国(安息)最后一位国王(公元224年)

安息(英文作Arsacid,朝代名),伊朗高原古代国家,又作“帕提亚”(英文作Parthia,国家名),帕提亚为取英语Parthia之名的现代汉语音译,而Parthia之名源自波斯游牧民族——帕尔尼部落(Parni)之名,帕提亚人属于白匈奴的一支;汉朝则取其开国者Arsacids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与汉朝关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民族以安息回马箭而著称。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作为地名,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

安息作为国名,指公元前247~公元224年的帕提亚(Parthia)帝国。 王城希腊语为Hecatompylos,《汉书》称为番兜,《后汉书》称为和椟。其疆域最大时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全境,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

帕提亚原为古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治下的一个郡。该郡居民主要是巴塔哇人(Parthava,此族名见于约公元前520年大流士一世的Bihistūn摩崖碑)。公元前250~前248或前247年,郡中一部落酋长阿赛西(Arsaces)兄弟起义,宣告独立。波斯史家多称安息的创建者为Arsak,汉人遂因其王名称其国为安息。安息的早期都城希腊名为Hecatompylos,义为“百门之城”;《汉书》中称为番兜,《后汉书》称为和椟。一说番兜即ParthiaParthava之音译,和椟系番兜之音讹。

安息帝国领土基本都在过去的波斯帝国范围之内。虽然版图比波斯小得多,但从领土的核心部分和居统治地位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来说,安息帝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波斯帝国的后继者。安息帝国内部也有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已相当发达的两河流域地区与伊朗的山区和里海沿岸的草原的狩猎或游牧的部落相比,差别是悬殊的。不过安息帝国与波斯帝国也有不同之处。马其顿—希腊人入侵时期在里海东南和木鹿地区建立了一些城市。这本是为巩固他们自身统治地位的措施。可是当公元前2 世纪中国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始打通。于是处于这条路上的那些城市,都变成了在商业上有重要意义的城市,那里的手工业也有所发展。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减轻了安息帝国东西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且也使安息增加了一条联系东西部的经济纽带。

从帝国内部的政治结构情况来看,安息帝国的统一程度大概还不如波斯帝国。波斯在帝国内部普遍设立行省,派总督统治,虽然地方上仍然基本维持传统的自治,但不是作为属国形式存在的。安息帝国内则没有完全设立行省,有些小国只要称臣纳贡就可以继续作为属国存在。安息帝国内部还有一些大贵族,他们势力强大,对国王实际上也保有某些独立性。例如在公元前53年打败罗马侵略并杀死克拉苏的大将苏勒那,就是安息几家大贵族之一。据普鲁塔克说:“他出门办私事,也总要一千头骆驼运行李,二百辆车载妻妾,重装骑士一千人和更多的轻装骑士作护卫;他的骑士扈从和奴隶,总共不下一万人。”这样的有兵有钱的大贵族,在地方上也就是一个具有相当独立性的诸侯了。安息帝国的政治结构比较波斯松散,可是在抵御西方入侵势力时却比波斯坚强有力。这是因为,波斯帝国征服的地区比安息大,其内部民族矛盾也比安息多。在安息帝国中,只有两河流域在民族上与安息比较疏远,可是两河流域人民对于罗马人的反抗也更甚于其反对安息。所以,只要在罗马入侵的情况下,安息帝国内部的各部落和民族总是要团结起来共御外侮的。从国力的情况看,罗马强于安息,而双方斗争中罗马并不能大占优势,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安息帝国在中东存在四百七十余年,它由很多小地区、小部落组成,很不稳定,不是一个政治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因它在地理上居欧亚贸易要道,而在经济上得以繁荣。古代“丝绸之路”和几条重要支路都要穿过安息。若从帕米尔以西取道索格底亚那,西南行经号为“小安息”的重要商业城市木鹿、旧都和椟、阿蛮(Acbatana,今伊朗哈马丹)、冬宫斯宾,即达斯罗。

斯罗是中东贸易枢纽,据说有六十万人口。自斯罗沿底格里斯河南下可达于罗(Uruk)和条支(Antiochea,即Charax-Spasinu),西行可达安条克、帕尔米拉(Palmyra)、大马士革,乃至犁靬(埃及亚历山大城)。若另从皮山启程,越悬度,经创宾、乌弋山离,再经喀尔马尼亚、波斯,也到达波斯湾头的条支。若走更北的道路,即自天山以北经乌孙、大宛以西河中地区,亦须通过安息的东方门户木鹿。若走海路,自南亚次大陆西岸诸港西航,经波斯湾至条支的海路,则比渡阿拉伯海、红海至大秦的海路要近得多。安息从处于垄断东西贸易路线的中继地位而获得的利益,是它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

安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制,王权属于阿尔萨息家族。王位按父系继承,但无定制,既传子侄,也传兄弟。国王继位必须经两个贵族会议(氏族贵族会议和祭司会议)的共同选举,权力受两个贵族会议的限制。贵族,如卡林、苏林、伊斯帕赫帕特等控制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他们甚至在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取代后仍保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宫廷官吏有大主管(“百官之首”)与王家禁卫军首领等。

安息地方行政机构较为复杂。国内有许多附属国,如波斯、埃里迈达、埃德萨、米谢那、阿特罗帕特斯米底、赫卡尼亚、塞伽斯坦等。这些国家由安息宗室或本地世袭王朝统治。各国都依附于中央政权,但依附程度有所不同。其他地区则划分为若干行省(1819 个或更多个)。行省的最高官吏为总督。行省之下划分为区,区之下为“设防的村”。区长和村长称为基兹帕特。

安息时期还将全国划分为四大行政区,每个大行政区设长官(马尔兹班,意为大将军或统治者)管辖,大行政区辖内的行省总督必须服从他的指挥。

安息城市分为两大类,即希腊化城市和古代东方型城市。希腊化城市,如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幼发拉底河中游的杜拉欧罗波斯等。这一类城市保留一些城市自治权(设议会和人民大会),但最高行政权属于安息国王任命的将军(或总督)和市长,如《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为置大将,监领诸小城”。古代东方型城市,如尼萨和木鹿等。这一类城市中无民选官吏和自治机构,直接由中央政府派总督、行政区长官以及其下属控制。这两类城市都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安息在赋税方面,土地税是主要税收,此外还有人头税、特别税、手工业税、住宅税、港口税、奴隶买卖税、牧场税等等。

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支柱。密特里达提二世改革后,安息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重装骑兵由贵族组成,轻装骑兵由同盟的游牧部落组成。安息骑兵机动性好,长于野战,善于组织集团进攻和战略反攻。在战争中,国王则求助于大贵族带领私兵助战,这种临时征集的民兵组织纪律和战斗力较差。

安息建国后,生产力有一定提高,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它同古代波斯帝国一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中亚的马尔吉安那木鹿绿洲农业较发展。农作物有稻、麦和葡萄等。《史记•大宛传》说:“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安息向西扩张后,农业素称发达的两河流域,成为安息的经济中心。中亚的草原和山区,盛行带有氏族制残余的游牧经济。里海南岸半草原地区还有落后的游牧部落,游牧经济仍占相当重要地位。

两河流域和伊朗的手工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传统的技艺,丰富多彩;出产物品,花样繁富。木鹿城是绿洲的手工业中心。城内有专门的手工业区,比邻近地区先进得多。据考古发掘,最早的铁器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以前,铁矿石来自吐斯(今伊朗北部),说明其制铁历史悠久。在尼萨王宫(方宫)发现的角杯为安息手工业制品著名代表。角杯最初是用动物角做成,后来也有陶质或金属仿角形杯。最有名的是尼萨象牙角杯,用几块象牙骨料做成,以金属架固定,雕刻有各种图案。

安息的城市商业与对外贸易都很繁荣。其商业中心,东部为本鹿,西部为泰西封。公元前2世纪末,安息控制了丝绸之路及其中介贸易,获取巨大收益。《史记•大宛传》说:安息“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城邑如大宛,其属大小数百城”,“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其人⋯⋯善市贾,争分铢”。

安息钱币以银币为主,分为德拉克马(每枚约四克)和四德拉克马(为德拉克马币的四倍)。此外还有各种大小铜币为辅。钱币为圆形无孔,正面中央是王像,钱币铭文为希腊文或钵罗婆文,周边是联珠纹图案。每逢新王登基或喜庆,按王像铸造新币。《史记•大宛传》所载:“以银为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与考古发现的钱币相符。安息钱币铭文是研究安息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土地制度方面,主要根据杜拉欧罗波斯的土地抵押文书、阿弗罗曼(为今胡泽斯坦的古代城镇)的土地买卖文书和尼萨王室经济文书所知,安息有王室土地、袄教神庙土地、贵族土地、村社土地和私有地等多种占有形式。王室土地分为许多地产,地产大小与所辖村庄多少有关。每个地产又分若干葡萄园。地产和葡萄园有各种类型,交纳不同的赋税。王室土地税收有专门官吏负责,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袄教神庙土地为王室捐赠的“祭田”。这些地产和葡萄园都须向“王库”缴纳赋税。王室土地还分成小块地出租给世袭佃农,按永佃制原则耕种。这些佃农或是自由民或是奴隶,他们必须按时向国家缴纳地租。依照法律,其土地可以转让、继承、出租,甚至出售。村社农民占有的土地,可以由阿弗罗曼文书得知。其(甲)文书记载的是被出卖的土地为私人继承份额,由两兄弟共同占有。(乙)文书则证实拥有永佃权者所占有的土地可以转让他人。这说明公元前1 世纪左右,安息农村已出现急剧的财产分化。

公元1世纪后期,两河流域形成由商人构成的中等地主阶级。他们通过买卖、放贷,兼并许多自由农民的土地。土地急剧集中,强制性的大规模奴隶劳动逐渐为定居在土地上的奴隶、分成制农民和自由农民劳动所代替。尼萨文书记载奴隶被固定在土地上耕种份地,交纳租赋。杜拉欧罗波斯23号文书提到土地和奴隶一起出卖。大地主开始大批释放奴隶,将其变为贫困的“自由农”,他们或充当雇工,或成为分成制小佃农。奴隶制正在瓦解,封建制生产方式已经萌芽并有相当大的发展。

尽管如此,安息仍存在大量奴隶。奴隶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班达克和安沙赫利克。班达克本意为被束缚的人,一般译作臣民、仆从,是安息奴隶的泛称,但仍有臣民之意。安沙赫利克意为外邦人,初指战俘奴隶,后来指安置在土地上而享有某些独立经济的奴隶。农庄、矿山、手工业和家务都有奴隶劳动。安息王室、大贵族、神庙、大官吏都是大奴隶主。安息大贵族苏林就是著名的大奴隶主。奴隶被视为主人的财产,可以赠送、抵押或出卖,到后来班达克和安沙赫利克的差别越来越少。杜拉欧罗波斯10号文书还提到村社农民破产,抵押其全部财产沦为债奴的情况。

安息立国期间,其文化有显著进步。但由于安息境内民族复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其文化表现出缺乏统一的特色;同时,因各个民族的相互接触、融合,在文化上又表现出混合主义倾向。

安息在建国初曾创制历法,称安息历,它是以公元前247年为纪元始。安息朝时期,希腊语仍是官方语言之一,但使用更广泛的是帕提亚语,汉译佛经称为钵罗婆语(《杂阿含经》)或波罗婆语(《孔雀王经》)。钵罗婆文是以表意的阿拉米亚文字书写的帕提亚语。在钵罗婆文献中加入一些完整的阿拉米亚语的词、词组和句。钵罗婆文书写在羊皮卷上,也写在陶片上或刻在碑石上。《史记•大宛传》载,安息“画革旁行以为书记”是就一般常见的书写于羊皮卷的文字所说的。苏联学者发现的尼萨陶片文书(约两千五百件)是研究钵罗婆语的重要资料。同时,西亚各地继续使用阿拉米亚文,巴比伦尼亚继续使用楔形文字。除尼萨陶片文书外,学者还发现用希腊文书写的米底农业法规和国王给个别城市的信件以及史诗和编年史,后来成为萨珊朝此类作品的蓝本。

安息各地区的艺术也各有特色。建筑以当地原来形式为主,大建筑物部分吸取希腊形式,但按安息形式加以改造。建筑材料在东部多用土坯,西部则用砖、石。建筑遗址相当丰富。雕塑种类繁多。东部(尼萨)流行木架粘土的彩色雕塑,代表中亚风格,同大夏有某种类似,也受到希腊化影响。此外,还有石雕和银雕,也受到希腊化和中亚风格的影响。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奔鹿铜镜,题材受到西徐亚的“野兽风格”的影响。尼萨方宫发现的角杯(酒器,约四十件),其中最有名的尼萨象牙杯为手工业制品的精品,其上雕刻有奥林匹克12神祇等,显然受希腊化的影响。在尼萨还发现大量印章。

绘画有大型的神庙壁画,为宗教性质的作品。有的城市盛行装饰壁画,现保存有杜拉欧罗波斯的壁画残片。铁花技术比较高超,也很驰名,遗物较多。

混合主义也表现在宗教方面。各种地方神崇拜颇为流行。太阳神受到普遍奉祀,但各地命名也不相同。其次是奉祀丰产女神。在杜拉欧罗波斯城内,犹太教神庙、基督教教堂、希腊神庙、闪族神庙和祆教神庙并存。木鹿城内有基督教教堂、佛教寺院和祆教神庙。

安息时期虽未确立祆教的国教地位,但安息国王和伊朗人都是祆教徒。公元1世纪,安息编成祆教经典《阿维斯陀》最早的篇章。在伊朗东部地区,除占主导地位的祆教外,还流行佛教。早期来我国的佛教徒,很多是安息人或操伊朗语的中亚人。

公元1世纪前后,安息王朝进入“反希腊化”时期。一些城市废除外来名称,如马尔吉安那的安条克改为木鹿,阿拉科细亚的亚历山大改为排特(来自当地名称潘哲维依)。约公元前1 世纪末,安息钱币德拉克马在文书中改称朱津(Zuzin)。沃洛加西一世时(公元5179年)钱币铭文不用希腊文而改用钵罗婆文。

安息文化承前启后,继承中亚、波斯、巴比伦和塞琉古文化传统;同时开启了亚美尼亚、萨珊朝波斯和中亚的后来文化,因而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安息至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adates I,前171~前138或前137)时期,才大大强盛起来。他即位后几年间,击败东邻大夏和西边塞琉古治下的叙利亚,在中东建立了东自大夏、身毒,西至两河流域,北自里海,南至波斯湾的大帝国。他和他的继承者弗拉特二世(Fraates Ⅱ,前138或前137~前128或前127)统治时期是安息最繁荣强盛时期。 

汉使张骞于公元前129或前128年到达大月氏(即月氏)、大夏时,正当弗拉特二世末年。张骞虽未亲到安息,但听到了一些安息的情况。张骞归国后不久,可能由于大月氏南下的压力,中亚好几支塞人(Sakas)主要是萨卡拉瓦克人 (Sacaraucae)、马萨革泰人(Massagetae)和帕喜人(Parsii)等部南下侵入安息北部,从木鹿(Merv),经赫拉特(Heart),直到锡斯坦(Seistan)

经几年的骚乱,直至密司立对提二世(MithradatesⅡ,前124~前87)继位后,安息才派贵族苏林(Suren)率大军赴东部镇压入侵的塞人,费时十年始得东部平静。于是,相当多的一部分塞人从阿拉科西亚(Arachosia)东徙,越过苏莱曼山进入南亚次大陆。公元前120~前80年间,一支塞人南下占据了西海岸,直到卡提阿瓦(Kattiawar),建立了几个塞种小国,西方记载称之为 “天竺-塞种”(Indo-Scythia)。另一支自公元前80年始,沿印度河北上,拓地经旁遮普直抵喀布尔河流域,进入罽宾。

密司立对提二世死后,安息渐衰。这时,西方有新兴的罗马势力,东方有已吞并了大夏的大月氏及其后继者贵霜王朝,在两强压力下,安息处境日益困难。

安息帝国的盛世在公元前21世纪。约自公元前1世纪末开始,一支安息贵族在伊朗东部建立了一个半独立的公国。它的势力在东方扩展到印度西部,而它对安息帝国的独立性却越来越大了。公元1世纪时,贵霜国家形成,迫使安息的东北国境退出了阿姆河一线地带。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安息内乱频繁,国力削弱,它和罗马为争夺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进行了长期战争,在人力、物力方面都蒙受重大损失。两河流域地区一度为罗马人所占。它后期的都城斯宾(Ktesiphon),曾三次遭到罗马军队的洗劫,宫殿多被烧毁。自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来商业就十分兴盛的中东贸易中心斯罗城(Seleuceia)也在公元164年完全被破坏。

此后安息内部稳定了半个世纪,国力稍有恢复,可是在2世纪60年代又与罗马发生了新的战争。安息帝国在与罗马的长期斗争中严重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萨珊波斯的兴起是古波斯人反抗安息统治的直接结果。公元3世纪,安息阿尔萨息王朝内外交困,王室内讧频繁,加上与罗马的连年战争,加重了对行省和属国的赋税和徭役压迫,从而引起行省和属国的反抗。 

阿塔巴努五世(阿尔达班五世,阿尔塔邦五世,也有一些文献把他列为阿尔达班四世)即位时,帕提亚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来自外部的(主要是罗马所施加的)军事压力和国内层出不穷的叛乱使最后的几代统治者焦头烂额;由于帕提亚人在伊朗国内也被波斯人视为外来的统治者,他们的日子就更不好过。阿塔巴努五世即位后不久(约216年),以残暴荒淫著称的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对帕提亚发动侵略。战斗主要在帕提亚境内进行,使这个国家受到不小的破坏。但是在217年,疯狂的、不得人心的卡拉卡拉遇刺身亡,阿塔巴努五世成功地击败了他的继承者,把罗马人赶出了伊朗。

但此时已面临严峻形势,波斯地区出现新兴的萨珊王朝。起兵反对阿尔萨息王朝。公元224年,阿塔巴努五世与波斯地区的王公阿达希尔(阿尔达希尔一世)在米底地区奥米尔兹塔干平原会战,战败被杀,其子阿塔瓦斯德(公元227228年)退往伊朗北部山区抗战被俘,解往泰西封(伊拉克巴格达东南32公里)处死。安息王朝终于为萨珊势力所灭亡。阿尔达希尔经过继续征战控制了整个国家,建立了伊朗历史上辉煌的萨珊王朝。

 

上一篇“帕提亚(安息)”:第二次帕提亚战争(公元165年)

下一篇“波斯”:第一次罗马-波斯战争(公元231年)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