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未来的医生技术能力担忧

(2009-01-15 19:29:01)
标签:

杂谈、见习医生

杂谈

     前一段时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其标题为《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中心内容是围绕见习医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争求患者同意后方可进行问诊和检查。这项规定的出台到也充分体现出了遵重患者人权及隐私权,无可非议。然而,肯定的背后又难免为未来的医疗水平的提高担忧了。大家全都知道,一个医学博士、一个名医、一个权威性医生、一个好医生,他们全是从毕业生到见习医生,从一个普通医生到好医生,然后再成为权威性医生等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个成长过程离不开临床实践,离不开患者。要把理论上的东西结合到实践中,需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不止是医疗工作,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人做,每一种专业都有新老交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样,而专业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车工,把一个机器零件车坏了,可以顺手扔到废品堆里,一个厨师做的菜不可口可以倒掉,一个医生如果把一个病人误诊误治了,那损失的就不是一个零件和一盘菜的问题了。那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再生的一条鲜活地生命!在医院里没有金戈铁马的撕杀,却有生死犹关的一刹那。当你的亲人患病时是不是你也和所有的人一样,希望有一个好医生来为他诊治?也希望医生能在自己亲人身上创造一个奇迹?可这些好医生,这些老医生也全是从一个见习医生过来的呀。

    我在这里想说点与见习医生无关的话,那就是自古以来从军者全是热血青年,不到万不得以不会全民皆兵的。为什么要年青人呢?不只是他们年青力壮吧?是因为他们有一股冲劲,一股猛劲,接受事物能力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人生有几个阶段,少年时期是幻想阶段,青年早期是理想阶段,青年中期是冲动阶段,青年晚期是易沉浮阶段。中年早期是追求阶段,中年中期理智阶段,中年晚期才进入稳定阶段。我这么说会让人觉得有点离题太远了,其实不然,我要说的是年青医生刚刚毕业时正是踌躇满志的时期,这个阶段是要把几年寒窗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的时候了,但是在头脑中只有理论,想要运用自如还远远不够。而临床经验是在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因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对见习医生产生排斥,这样会导致他们在潜意识里对患者疏远,有时会消极对待患者,因为患者不好沟通,又有一些在临床上不常见的疾病无缘亲自动手检查,学习,以致于毕业后分配到边远地区的医生一生中也再难见到此症。

    对于各个生理期的划分是按照国际卫生组织对年龄段划分而定,各期又三三划分。这样看来以五年制大学到研究生毕业正处于青年中、晚期。在各个时期人的思维和意志不尽一致,当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时,特别是出现矛盾时就会导致年青人产生消沉,所以会有些人厌倦专业,厌恶患者,主观排斥病员,也可能出现逆反现象。

    大家全知道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有视、触、叩、听。这些感观的东西不经实践是难以自学成才的。那么现在出台的这个规定对患者目前来看是迎合了人权的观点,也遵重了患者的意愿,但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代医生又一代医生共同遇到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全不同意的话,所有的见习医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实践的机会,那么也只好借助辅助检查了,从小的检验,到大的核磁共振,还有ECT,六十四排等等,一圈检查下来花费了半年的工资,结果可能只是一个小病。赵本山在前几年的春晚上演出的那个小品也就真的会应验了。这可不是为了让患者消费,是因为医生不做全面检查不会看病!我可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完全有可能地。

    我觉得遵重患者的隐私权很有必要,但不能一概而论,不防试一下在医学院校的门诊部和住院处建立教学区。要德高望重的专家坐诊,想在这样区里让最好的医生治疗就要接受教学实践生。在国外一些国家里有一些志愿者,就连一种药物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也有人志愿服用。与其让见习医生处于尴尬的位置,不如让志愿者和毕业生配合,二全其美。也可以改变一下带实习医生的方法,带教老师分散带教,象平时在校上课一样,轮流按课时跟带教老师学习,带教人数不要太多,这样就可以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既能让见习医生产生自信心,也易让患者接受。最主要的是如果见习医生没有实践机会就不可能提高业务能力,不可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卫生事业更好发展,为了让我们的年青医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我呼吁:还是多献出一份爱心,多一些宽容,为了社会也为了我们自己,给见习医生一个学习的空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对联
后一篇:新春贺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