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0-01-21 10:00:00)
标签:

教育

作文

高段

民进中央

贾志敏

阿拉伯

杂谈

分类: 学习心得

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有这样一件事情,90年代中期,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贾志敏。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在下榻的宾馆里。凑巧碰到叶圣陶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晚饭后,贾志敏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房间小坐。“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贾志敏请他介绍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叶至善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贾志敏感到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贾志敏有点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样做,到底是算‘教’还是算‘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孩子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鸟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坐在庭院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到叶老说:“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贾志敏茅塞顿开,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贾志敏颇受启发。

    启发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是这么简单。

    启发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

叶老这样教子写作文呢,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给我的启发:作文教学应该寓教于乐,寓作文修改于一问一答中,这就是作文,更是语文,体现的是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思想。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遵循规律,从听、读入手,说、写结合。这里揭示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的作文必须先吸收,后输出。没有充足的吸收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有优质的语言文字的输出。

一、以听为导,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不例外。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听。让学生听他们喜欢听的童话故事。

也许很多老师都会说,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让学生听也有技巧。而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欲望的是采取悬念式的讲故事。就是我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在精彩处卖关子,然后推荐书籍,让学生自觉地钻进阅读的大门。

二、以读为主,积累素材。

有句话这样形容:阅读时作文的父亲。我觉得一点不为过。确实,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亲近作者的唯一途径。我们老师应该记住的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说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的话,那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学生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阿拉伯商人牵着一头骆驼,行进在沙漠里。

走着走着,突然在他耳边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多捡几块石头吧,到了明天早上你看到石头时,一定既高兴又后悔的。”那个阿拉伯商人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东西,心里有些害怕,但还是照着声音的要求弯下腰捡了几块石头,放进了裤兜。

到了第二天的早上阿拉伯商人起床时想起了昨天奇怪的事情,于是从裤兜里掏出了石头,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哪是普通的石头啊,这分明是价值立案城的宝石啊。这一下他真的是既高兴又后悔了。高兴的是他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了,后悔的是为什么昨天不多捡几块石头呢?

其实阿拉伯商人在沙漠里捡石头获得财富和我们在少年时多读几本书获得知识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以说为媒,搭桥过河。

如果能把学生的说这个环节做好,就容易使学生从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也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在学生写作之前能够提供比较好的说话训练,就可以为后面的写打下基础。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

四、以写为本,提高水平。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上面的“读”才有用武之地。“学以致用”,任何的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运用。只有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所以,应想尽办法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
   
听说读写是个整体,彼此互相促进,也互相影响,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这叫‘相得益彰’。”我想:以听促读,以读促说,以说促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听说读写的最佳组合,形成整体效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充分利用其中的内在联系,努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智慧园观后感
后一篇:快放假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