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的人性,惨烈的爆发——浅评电影《大鸿米店》的主题

标签:
人性苏童《大鸿米店》黄健中陶泽如 |
分类: 影评 |
http://s11/mw690/5d6a0229gd3e6e8328dfa&690
影片《大鸿米店》改编自苏童的小说《米》,片中黄健中导演延续了第四代电影导演一贯的风格:反对虚假、追求真实,以现实主义题材和风格表达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书写人性,有意识地运用电影手段和技巧创造出一种朴素自然的纪实风格。这种风格易于使观众产生一种现实般的代入感,从而产生深入的思考和感触。《大鸿米店》诚然是一部表达了人性的压抑与爆发的电影。主人公五龙原本是一个不被当作人看的逃荒难民,如同众多的底层人一样,深深地压抑自己的本能,只能凭借逃避与乞求来保全自己。他们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甚至无法保证仅有的温饱,他们拥有的只有压迫与恐惧。阿保对五龙的欺压并非个例,而当五龙发达之后所做的一切,正是他心理扭曲后的外在表现。
上位者的权势。这是在任何国家任何年代都普遍存在的。电影中所表现的压迫,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上位者亦或是那些将自己当作上位者的人。电影的开场,织云与吕六爷的初次见面,这种权势就开始显露出来。这种只要拥有权势与地位就能拥有一切的观念,是深深地根植于那个时代的每个人心中的。在影片开头的那个长镜头中级工,吕六爷与织云所坐的汽车在古城街道中行进,一个小跟班站在车头不断地喊着“让开!”,周围的平民就纷纷躲闪开,这是上位者作威作福的一个标志,而底层的民众对于上位者的喝斥只能乖乖地远远躲开,这正是旧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吕六爷是旧社会权势的代表,他把女人等同于鱼缸中的金鱼,掌握着底层人民的命运,视他们为蝼蚁草芥。
下位者的恐惧。有上位者即有下位者,有施压就自然有受压。影片中最受压迫的即是逃难的人群,他们因为家乡受灾而逃荒,五龙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敢哄抢食物,胡作非为,却又被压迫者如羊群一般驱赶,胆怯懦弱。影片中五龙见到死人后的恐惧被阿保所喝斥,饥饿的本能也被阿保所侮辱。正如阿保对五龙所做的一切,社会底层人所受的压迫才是真正使他们心理扭曲的原因。
下位者的渴望。被时刻压迫着的人,同样也有自己的渴望。五龙坐在米店门口,店中人问他为什么坐在这,五龙回答说“这里能闻到米香味”。他喜欢嚼生米,这是一种对温饱的渴望。他享受在米仓中睡觉的感觉。他对米怀有一种近乎痴狂的迷恋,这其实是一个饱受压迫的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关系与矛盾。表面上看,两者的关系就是纯粹的施压与受压。上位者凭借压迫别人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真正的上位者并非如此,他们与底层人民并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他们的权势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那些伪上位者才是真正的施压者,如驱赶难民、欺侮五龙的阿保,骄横、自大的绮云以及后来得势后的五龙。他们并非真正的上位者,却渴望着成为上位者。他们以压迫底层人民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令底层人恐惧来使自己明显区别于底层人,掩饰自己自卑的内心,显示自己可悲的尊严。真正的矛盾,其实是在这两者之间展开的。
五龙这一角色是影片毫无争议的主题承载者和表达者。他原本是旧社会的被压迫者与受害者,以逃荒难民的身份被米店老板收留,后来得势后成为反过来压迫别人的伪上位者,由受害者转变成施害者。这种变化是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映射而已。五龙的心理其实自始至终都是自卑的,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改掉的吃生米的习惯,正是他内心欲望的真实写照。吃生米越频繁,即是欲望越大。他所换上的一口金牙,同样反映了他自卑的内心,试图以外在的富贵权势遮掩内心的自卑。同时他对自己都可以如此狠毒,更何谈对别人了。这种心理的扭曲,正是他内心欲望的表达,对上位的渴望。他得到权势后,之间别人对他所做的一切,他又重新施加在别的底层人身上,这种成为心理、人性扭曲后的爆发,正是影片《大鸿米店》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
这固然不是一部可以让人开开心心看下去的电影,它所表达的深刻的内涵、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太过于沉重。这段故事足以震撼观众的心灵,导演以其犀利的手法,将一个社会底层人如何在压迫中起势,人性如何在时光中扭曲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势必会引起很多观众心灵的共鸣,关乎社会、关乎压迫、关乎人性。(这是2013年1月20日由我现场指导和修改的学生影评,让我感觉很是惊喜——更多的是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