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百家讲坛》的是非价值——由“学术明星”现象引发的思考

(2010-11-13 00:29:38)
标签:

文化

http://s12/middle/5d6a0229t94dd9310d26b&690

    (一)《百家讲坛》节目的演变

中央电视台凭借其强大的覆盖能力和权威性的核心媒体地位,打造了许多强势的品牌节目,在普通大众中极有影响力。对于爱好科学、文化知识的观众更倾向于中央十套科教频道,而《百家讲坛》就是科教频道于 200179推出的一个讲座式栏目。栏目创立之初,定位于走“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路线,目标受众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阶层,选题范围囊括百科,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饮食起居、养生保健等,主讲人圈定中国最好的学者和大学教授。第一期请了杨振宁讲《美与物理学》,第二期请了丁肇中讲《实验物理与物理学前沿》,两位都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物理学家,发轫之处便请来这么德高望重的学术名人,可见《百家讲坛》门槛之高。但是令节目编导、制作人失望的是收视率不高,排在科教频道所有节目的后列。

落后就要面临淘汰,在收视率面前,《百家讲坛》的生存岌岌可危。于是2004年《百家讲坛》改版,推出了以人文科学为主的演讲专题,其中由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跃为科教频道第一,之后百家讲坛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化栏目。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相比于改版前做出了六点调整和改动:
    1
、收视群体改为初中文化以上的观众,节目宗旨也相应地改为为普通百姓服务;

2、选题范围明显的收缩,由囊括百科改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国学诸子经典、古典名著)和中国历史;

3、拍摄场所由大学课堂转到演播室;

4、改变过去一位主讲人只讲一场的做法,让每位主讲人都做一个系列讲座;

5、加强了内容结构的组合和包装,比如插入资料画面、加字幕、配音乐等;

6、对主讲人要求以更为通俗的甚至是流行的语言来解说古代文化、历史,还要以类似传统评书的形式不断地设置悬念以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下期节目。这样,主讲人选择的都是善于言辞、能说善谈的人。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异常火爆,收视率屡创新高,还打造出了许多“学术明星”,如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

成功的同时也引来了许多专家的批评和议论,他们指出了《百家讲坛》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节目内容过于集中于国学和历史,题材范围不够广泛、讲坛的娱乐化,消解学术的崇高性、讲坛内容的不真实性和不准确性、学术和学者的商品化等。

(二)我的思考

A、对于电视台来说,收视率就是生命,因为只有高的收视率才会有高的节目收入。

1987年之前的电视媒体计划经济时期,电视台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电视台不用为资金而担忧,所以那个时候的电视节目中基本没有插播广告;1987年后电视媒体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没有了来自政府的资金保证,电视台需要自负盈亏,于是电视台开始大量插播广告,广告投资成为了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很明显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正直关系着电视台的经济利益甚至是存亡问题。

改版前的《百家讲坛》节目收视率不高,那么对于这个节目就有两条路选择,一是撤掉,干脆利落,而是改版、调整、升级。对于栏目制作人来说,撤掉那是很难下手的,因为他们对于这个节目寄予了厚望并且投入了大量心血,撤掉节目意味着功亏一篑。那就只有改版升级了。要从节目本身找原因,为什么观众对于《百家讲坛》栏目评价很高但是收视率会那么低呢?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节目内容的品味太高,一般观众无法接受。拿开播的最早两期来说,杨振宁和丁肇中在物理学界自然是名望很高了,但是物理学这么高深、特别专业的东西,普通观众不会感兴趣,就算是感兴趣也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而看不懂,所以受众群就会缩减到知识阶层中对物理感兴趣的人群。一档栏目做得再好、文化内涵再深、权威性再强,没有人看,那也是失败的。因为它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只有让最大可能的受众数量顺利地接受甚至是欢迎,成为核心的忠实受众,栏目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

对于改版的六条变化逐一来看。

第一、二条,这是改变原先曲高和寡的高深选题,转向观众欢迎和感性兴趣、喜欢看的内容。经过一些调查,以及一些历史、国学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率变化,《百家讲坛》很快确定了以国学经典和历史为核心题材的结构框架,这是投观众所好,提高收视率的方法。

第三条,是顺应节目的大众化,减少观众(尤其是较低文化层次的观众)对于节目播出环境的陌生感,增加亲和性。

第四条,中国人历来有喜欢听长篇故事的习惯,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喜欢看长篇电视剧看出来。可能是受前辈人听长篇评书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吧。《百家讲坛》推出单个主讲人的系列讲座一方面顺应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对某个主题形成系统全面的讲解,满足观众的深度求知欲。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因为分期性的连续讲座确实明显的形成了核心的忠实观众,二是打造了一些“学术明星”,一时间阎崇年、易中天等成为了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名字。

第五条、第六条,很明显是为了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努力打造一个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而非枯燥单调、讳莫如深的栏目。

毋庸置疑,新版《百家讲坛》所采取的措施非常成功,不仅挽救栏目于既倒,还借势打造出了一些明星,成为了品牌栏目。

B、对于《百家讲坛》改版后后的是非对错,要全面的看待,不可极端和片面。

1、对于观众来说,当然是利大于弊,那些弊甚至是微乎其微,感觉不到的。现代社会随着新型电子媒体的不断发展,DVD、MP3、电脑等越来越普及,以及现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加大等,观众已经很少再把时间投入到纸质印刷品了,而转为更加直观、视听结合、不那么费脑、费时的图像画面。于是《百家讲坛》能让普通大众在过盛的娱乐之余追求一些深刻有内涵的东西,还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生动、富有情趣的讲座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而在诸多内容中最受欢迎的首先就是历史内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中国这么不断交替更换、充满权术阴谋的封建朝代文化。许多历史演义小说已经把很多任务和历史故事说的神乎其神,观众带着印证的想法去看历史讲座,以一个比较权威的学者或教授的观点来更新、验证自己的想法。在茶余饭后或工作或娱乐之余能有这么一个有深度的趣味性的东西看,自然会很受欢迎。

2、对于电视台来说,获取了收视率,增加了频道栏目的知识性、深刻性、权威性,还打造了一批明星,提升了电视台的档次和声誉,名利双收。

3、对于主讲人来说,既可以有一个发表或者阐述自己观点、学术成果的平台,又能够成为名人,借此来出书赚些外快,何乐而不为呢?我个人觉得电视媒体对于学术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让一些平时只能在大学的“大雅之堂”里的东西通过电视荧屏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法进入千家万户,意义还是很大的。电视媒体既充当了传播者的身份。学者教授们通过电视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宣传其精英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百家讲坛》播出后不是把“国学热”更“热”了吗?

4、“学术明星”也确实导致了一些问题。学者教授通过上电视出名后,借助明星效应出书,这些书籍上市后确实很畅销,并拥有了一些“粉丝”,这从某个侧面看确实是有学术商品化的嫌疑。

5、尽管主讲人在节目中强调讲坛的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但还是引来了很多专业学者的猛烈抨击。如于丹在推出,<《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后曾引起“十博士”的猛烈批评,职责她曲解、歪曲了学术的准确性。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同一个学术专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正如那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那样。至于易中天品三国等历史讲座,我觉得历史这东西本身就是靠不住的,因为今天的我们了解历史只能通过史书,而正史则是明显带有官方意识色彩的,有哪个史官敢直言不讳的说皇帝的坏话或者暴露皇帝的隐私?他们只能是虚掩其词,做一个隐晦的说法,甚至是歪曲历史。再说正史往往是后面一个朝代的史官写前面一个朝代的历史,已经过去了至少百十年了,谁又记得那么清楚呢?所以有些正史的部分内容还不如稗官野史来的真实。对于观众来说,对于那些历史的真真假假似乎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似乎是带着看热闹的心理来看节目的,也要主讲人讲的有意思,有一定深度,观众能够从此得出一些启发或者体会就心满意足了。“学术明星”出书明显也是在商品意识、市场化运作下进行的,不管你批评也罢、看不惯也罢,那些学者毕竟是出名了,并且是名利双收,在观众中很受欢迎,甚至是神话、英雄化。

6、在当今社会不商品化的东西已经很少了,对于艺术来说,有一定程度上讲,商业效益的大小决定其艺术价值的大小,从商业效益上也可以可出某种文化的受欢迎程度和普及程度。在中国很多艺术或者技艺失传一个原因就是它没有很好的进行商品化或者在商品化上不成功,不赚钱。比如某些民间的技艺,像边缘非主流艺术品的制作工艺、小戏曲曲种等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因为它不赚钱、不受欢迎,也没有多少人继续搞这一行业。别说这些边缘的文化了,就是现在的文学也已经不景气了,很大的原因是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据调查现在大学生中还有很多连四大名著都没读完一遍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好不了哪里去,倒是那些时髦的、轻松搞笑娱乐的书籍很畅销,如武侠小说、青春校园作品、消费杂志、娱乐明星杂志等,这是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悲哀呢?怪不得连贾平凹都大发牢骚呢!

7、能够进入《百家讲坛》栏目的主讲人已经由过去的学术第一转为口才第一,学术第二,那些成名的“学术明星”一个个的都能说会道、善于言辞。这很明显是适合电视播出的条件,假如播出中上言不接下语,连续打哏,不能流利的串联下来势必要影响播出的收视效果,这是无可厚非的,为观众考虑确该如此。但是必须承认能上电视的学者教授不一定是最好的,有些学者教授可能因为口才不太好而没能获得电视台邀请的资格。纵有万千知识,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也是不行的。延伸一点,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知识渊博,可惜口吃,说话结巴,与人交流的时候就有点障碍了。

8、《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肢体语言丰富,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如诙谐幽默的易中天、词藻华丽的于丹等。他们丰富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是受电视台的安排,采取一种适宜大众接受的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是站在观众的角度,让自己的讲座取得更好的效果。

9、《百家讲坛》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观众的盲目崇拜,以及刺激其他学者在利益的驱动下走“学术明星”路线的跟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只要大众以理性的眼光对待此类现象,又是可以避免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正所谓“双刃剑”,对于这些学术明星及其现象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全面的观点综合看待,不能单就弊端性而忽视了更大的积极方面。

客观地讲,总体看《百家讲坛》的播出还是很有社会效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