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用生命再创生命”

标签:
乔伊斯爱尔兰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 |
分类: 阅读 |
http://s3/middle/5d6758a8gc76cba8ee142&690
1882年3月2日乔伊斯出生在都伯林南郊拉斯马因兹,他的父亲是税务专员,对民族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共生有四男六女,乔伊斯是长子,他的父亲偏爱这个才华横溢的长子,“不论这一家人有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也给他钱去买外国书籍。”1891年,乔伊斯9岁时第一次因父亲失业退学。乔伊斯曾两度在耶稣会学校念书,在中学时代便尝试用散文和诗歌创作。1898年至1902年,他在都柏林大学学院攻读现代语言。毕业后与叶芝、格雷戈里夫人、乔治·莫尔、乔治·拉赛尔等人结识交往。同年赴巴黎学医,1903年因经济困难和母亲病重辍学,8月13日母亲去世。之后,他开始短篇小说的创作。1904年6月10日散步途中结识诺拉.巴那克尔并一见钟情,6月16日傍晚两人首次约会,这就是后来的布卢姆日。10月他偕诺拉离开爱尔兰,宣布“自愿流亡”,与自小受其熏陶的天主教会以及教会统治下的爱尔兰彻底决裂。1931年乔伊斯49岁时携妻女赴伦敦,7月4日是父亲的生日,他选定这一天与诺拉正式结婚,自从1904年不顾父亲的反对与诺拉私奔,已过了27年,12月29日,其父亲在都伯林逝世。1938年11月乔伊斯56岁时完成《芬尼根守灵夜》。乔伊斯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苏黎世、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1939年巴黎沦陷,12月他带着家眷疏散到法国南部。1940年12月17日,乔伊斯夫妇把患精神分裂病的女儿露西亚留在法国的一家医院,狼狈不堪地逃到瑞士的苏黎世。第二年的1月10日,乔伊斯因腹部痉挛住院,查明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在13日凌晨去世,终年59岁。
《尤利西斯》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爱尔兰人是这么崇拜乔伊斯的,甚至把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故事发生的日期1904年6月16日(即乔伊斯和妻子诺拉.巴那克尔第一次约会的日期)定为“布卢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3月17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都柏林都会聚集大量乔伊斯的书迷,在大街小巷追寻布卢姆的足迹。
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评出二十世纪百本最佳英语小说,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名列榜首,《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第3名,《芬尼根守灵夜》第77名。很少有作家像乔伊斯那样被人谈得最多而读得最少,他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去生活,去犯错,去跌倒,去胜利,去用生命再创生命”被无数莘莘学子引为人生座右铭。我最早读乔伊斯的时候,是多年前一个书商朋友出版了两卷本《乔伊斯文集》,包括《都伯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我最喜欢他的短篇集《都伯林人》里的最后一篇《死者》,这次重读,依然有一种黯然神伤、悲怆哀婉的感觉;还读了几本乔伊斯的传记,对他的作品才有了一点的理解。从来没有哪个作家的创作像乔伊斯那样和自己的家人如此息息相关,乔伊斯漂泊一生,念念于心的,唯有家庭和都伯林,“他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创作者,而是根据他的记忆加以重新组合。”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乔伊斯,必须读他的传记和书信,只可惜,对关于他早年生活的传记,他在世时也几乎讳莫如深、从来不置可否,而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晚期的《芬尼根守灵夜》也多取材于他儿时的记忆,以至于多年来研究者众说纷纭,加上他使用过十几国语言,或许读不懂就成了乔伊斯式的魔力和奇迹了。唯一确定无疑的是,他完美地实现了“我想在活着时就名扬天下”的理想(虽然那时他的书很不畅销);乔伊斯后来在爱尔兰的礼遇和荣耀甚至超过了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同胞叶芝、萧伯纳、贝克特和希尼。
雨在拉胡恩轻轻地飘着,飘得轻轻的
落在我黝黑的情人长眠的土地
他呼唤着我的声音忧伤,忧伤地呼唤着我
在灰色的月亮上升时。
爱人,你可听见
他呼唤的声音多么轻柔,多么忧伤
却一直得不到回应,而阴冷的雨飘落着,
昔日如同今日
我们的心也是一片阴暗,哦情人,将冰冷长眠
因为他忧伤的心已长眠
在月灰色的荨麻丛下,一抔黑土里
以及呢喃的雨中。
“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和我的魂灵靠得如此之近。”
泪水大量地涌进加布里埃尔的眼睛。他自己从来不曾对任何一个女人有过那样的感情,但他知道这就是爱。泪水在他眼睛里积得更满了,在半明半暗的微光里,他在想象中看见一个年轻人在一棵滴着水珠的树下的身影。其他一些身影也渐渐走近。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他意识到,但却不能理解他们变幻无常、若隐若现的存在。他自己自身正消逝着去向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这坚固的世界,这些死者一度在这儿养育、生活的世界,它正在溶解,化为乌有。
玻璃上几下轻轻的响声吸引他把脸转向窗户,又开始下雪了。他睡眼迷蒙地望着雪花,银色的、暗暗的雪花,迎着灯光在斜斜地飘落。该是他动身去西方旅行的时候了。是的,报纸说得对: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它落在阴郁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光秃秃的小山上,轻轻地落进艾伦沼泽,再往西,又轻轻地落在香农河黑沉沉的、奔腾澎湃的浪潮中。它也落在山坡上安葬着迈克尔.富里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每一块泥土上。它纷纷飘落,厚厚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从前有一个时候,而且那时正赶上好年月,有一头哞哞奶牛沿着大路走过来,这头沿着大路走过来的哞哞奶牛遇见了一个漂亮的孩子,他的名字叫馋嘴娃娃……
“在布莱克罗克镇外通向山区的路上,有一座涂得很白的小房子,它周围的花园里栽了很多蔷薇:他常自言自语,说那所小房子里还住着另一个美茜蒂丝。每次出门和回家的路上,他都拿这所房子作为计算路程的参照物;在他自己的想象里,他已经历过了很多冒险活动,其神奇的程度不亚于那本书中描写的情景。当那个故事快结束时,则出现了他自己的形象,那时他已老态龙钟,一脸悲伤和美茜蒂丝一起站在月光下的花园里,因为她曾经长久地拒绝了他的求爱,所以他作了一个悲哀和骄傲的手势,说:
——小姐,我素来不吃麝香葡萄的。”
“艺术家与创世主一样,永恒地存在于他的艺术品之内之后或之外,人们见不到他了,他因升华而失却存在,毫不在意,在一边修剪自己的指甲。”
“这座城市,如一个十分疲乏、任何触摸都能使之心动的情人一样,由各种梦幻步入了无梦的睡眠,就在这个阴森森的夜里,透过城里的死寂,马路上隐约传来了马蹄声。到了桥畔,那蹄声就更为清晰了;过了一阵子,它们从黑乎乎的窗户外边走过,于是那儿的沉寂就仿佛被一支响箭射过一样,被一阵惊诧划破了。马蹄声又远去了,在阴森的黑夜里马蹄如宝石一般闪着光,它们急促地踏过睡着的田野前往何处——要进入谁的心?——携带了什么信息?”
“诺拉身上有着乔伊斯需要的诸多女性特质:忠实、信任、温柔、霸气、聪慧。她既纯真无邪又深谙世故,两者结合得恰如其分,正可以满足他对纯洁与渎圣的渴盼:他后来说他俩在六月十六日的相会是‘让我终于深感既悲伤又沦落的圣礼’。”
“拟真风格是乔伊斯的一项成就。即使说这种风格并非他独创,他仍可称是此一手法最伟大的实践者。在乔伊斯作品中,他用句型结构、意象及情节绵密交织,传达出客体而非主体的声音——不是作者的声音,而是人物的声音、思想与感觉。不消多久,他就将把客体的范围扩充及与机器、河流、棍棒及至石头。”
“乔伊斯将自己作品视为道德寓言,一生自始至终未尝改变,但同时他又认为艺术家乃是非关道德、超然于世,就像造物主一样,完成作品之后就悠然修起指甲来。前者这种态度来自于但丁、布莱克、雪莱及邓南遮,后者则源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福楼拜及奥斯卡.王尔德。”
“乔伊斯的一生的生活,从表面看来似乎一直都是不上正轨,好像总是在临时对付似乎的。但是它的核心意义,和他的著作一样,是有明确方向的……不论他干什么,他的两大衷心喜爱——他的家庭和他的写作——是绝对不动摇的。这两种内心感情是永不衰减的。第一种感情的炽烈使他的作品富有人情和人道;第二种感情的炽烈使他的生命达到了尊严和崇高的境界。”
“乔伊斯先生不顾一切专注于表现内心深处的火花掠过大脑时隐约间传递出无数信息。他充满勇气地舍弃任何他认定是外来的信息,即使它们可能是我们在恣意想象时紧紧抓住的扶手。” “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两人在表现人物的手法上有着一种本质的区别。乔伊斯是先选好一个只有上帝和乔伊斯自己才了解的完整的、绝对的人物,然后把这个艺术形象打碎,再将打碎的碎片扬散到他小说中的时空中去。一个有心的读者在重读他的小说时,会将这些谜一般的碎片收集在一处,并把它们拼合好,而普鲁斯特则不然。他满足于使人物和人物的性格在读者眼中永远是非绝对型的,永远是相对的。他并不把人物劈开打碎,而是通过它在其他人物眼中的形象来表现它。他希望的是,在经过一连串棱镜映象以及细节表现之后,将它们合成一个艺术的真实体。”
http://s15/middle/5d6758a8gc76cf35f689e&690 乔伊斯的妻子诺拉.巴那克尔和他们的儿女
1931年7月4日,乔伊斯与诺拉在伦敦登记结婚。 1941年1月13日,59岁的乔伊斯暴卒于苏黎世红十字医院,1月15日,乔伊斯的家人草草将他安葬于弗伦登公墓。当天大雪纷飞,宛如《死者》结尾的景象。身为爱尔兰作家的乔伊斯被爱尔兰政府拒绝回国安葬。后来,米尔顿.赫巴特在1966年的布卢姆日(6月16日)为墓地主人塑了这座雕像,妻子和儿子都葬在乔伊斯的墓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