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奈瓦尔(GérarddeNerval)的诗

(2010-10-14 08:41:58)
标签:

奈瓦尔

巴黎

西尔薇

奥蕾莉娅

东方之旅

分类: 诗歌

 http://s13/small/5d6758a8g863ef0bd5f5c&690

            “幻觉就像水果皮一样剥落,一片接一片,而这水果就是经历。”      

卢森堡公园的小径

 

这少女,她一闪而过,
似鸟儿般鲜艳、灵巧:
手里一朵花在闪烁,
嘴里哼着新的复调。

这许是世上惟一的女子,
她与我两颗心相呼应,
她走进我漆黑的夜里,
一眼便把它照得通明,

不,——我的青春已过去……
别了,照亮我的两道光线,
别了,芬芳、和谐、少女……
幸福消逝,——隐没不见!

 

卡达利兹少女

 

我们的意中人在哪里?
她们就在坟墓;
她们住得更加舒适,
生活得更加幸福!

她们在天使身旁,
深藏蓝天深处,
歌声不绝悠扬,
齐声赞颂圣母!

噢,白色的未婚妻!
噢,青春妙龄的姑娘!
被遗弃的热恋女子,
痛苦使你憔悴颓唐!

在你眼里漾出
永恒浩渺无边……
人世熄灭的蜡烛,
在天国重新点燃!

 

遐 思

 

有一首歌我愿以所有罗西尼、
莫扎特、韦伯的作品换取,
这首非常古老、低沉、哀伤的歌曲
对我一人有着隐秘的魅力!

可是,每当我一听到它的曲调,
我的心灵就年轻了两百岁……
回到路易十三时代;我以为看到
翠绿山坡矗立,染黄它的是余辉,

还看到一座石基砖砌的古堡,
窗户都漆成了淡红,
四周有大花园围绕,
小河浸没墙脚,流淌在花丛中;

有个贵妇在高高的窗前站立,
衣衫古朴,金发黑眼,
我也许在前一世时
见过她……我记得起她的脸!

 

黑 点

 

盯着太阳看,谁都觉得眼前
有个灰黑色的斑点,绕在身边,
在空中顽强不倔地飞和舞。

同样,年轻时我更为大胆,
曾有过片刻紧盯着荣誉看,
一个黑点,留在了我贪婪的眼中。

从此,它像是一个悲哀的征迹,
无处不在,我眼睛看到哪里,
哪里就有这黑点的形踪。

什么,总是这样?永远在我与幸福之间!
啊!只有鹰——我们多不幸多可怜!——
能平安无事地凝视着太阳和荣誉。

 

西达丽丝们

 

我们的情人们在哪里?
她们已进入坟墓!
她们在更美的境地
生活得更加幸福!

 

她们在碧天深处
紧靠着那些天使,
她们歌唱着圣母
玛利亚的赞美诗!

 

哦,苍白的未婚妻!
如花的妙龄处女!
受尽痛苦折磨的
被人抛弃的情妇!……

 

茫茫不尽的永恒
在你们眼中微笑:
在人间熄灭的火炬,
请再在天上燃烧!

 

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1855),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散文家。出生于大巴黎地区的瓦卢瓦,早年丧母,父亲是随拿破仑远征的军医。代表作《西尔薇》(1854)、《奥蕾丽娅》(1855)、《火焰姑娘》(1854)等,回忆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描写风景秀丽的故乡风情和旧时少年时代恋人的形象,行文充满梦幻气氛,富有神秘色彩,语言如行云流水。在世时未受赏识,后对象征派诗歌和超现实主义颇有影响。普鲁斯特是最早给予其崇高评价的人物之一。 

关于奈瓦尔著名的《西尔薇》,普鲁斯特写过一段献词:“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些彩虹般的图景,他们从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也不能被言语表达。他们只可能出现在梦里,或者音乐所引发的感受里。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际,我们看到他们,想要抓住他们,定义他们,然后我们醒来,他们逃之夭夭……这是些模糊、鬼魅般的景象,就像记忆。这是种氛围,西尔薇的氛围,像是天上的色彩,葡萄藤上的花朵……但它不在词语的表达之内,它说不出来,它存在于词语之间,就像香蒂耶的晨雾。”
 
奈瓦尔和他的诗                                                       
                                                 张永义


司汤达在给自己提前写就的墓志铭中这样总结他的一生: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与《红与黑》的作者抑郁而终相比,诗人、小说家奈瓦尔的命运更加凄凉,这位法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天才和疯子一直徘徊于梦境和回忆的痛苦边缘,他只能紧紧地抓住困扰了他整整后半生的精神疾病的间歇来进行创作。奈瓦尔当然不是什么多产的作家,但在其身后,却有着无数的追随者,人们愿意把他奉为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驱,那些嗅觉灵敏的批评家则沿着奈瓦尔所开辟的道路,途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大个子莫尔纳》里的神秘城堡,竟然发现了《追忆似水年华》这座“文学大教堂”!更有甚者,著名导演阿兰·雷乃的影片《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安巴》里闪回、幻觉等镜头运用,也被认为是得益于奈瓦尔率先的大胆尝试。

1855年1月26日清晨,巴黎的雪景是那么地迷人,在一条老提灯路街边的栅栏上,一个漆黑的身影直僵僵地吊立着,谁也无法断定,奈瓦尔究竟是选择了自缢,还是死于谋杀?事先并没有相关的征兆,一如奈瓦尔的那些怪异作品,总让读者感到突兀、虚空而难以置信。
 
奈瓦尔全部的创作激情都与一颗陨落的“明星”有关,她就是珍妮·科隆,一个让作家神魂颠倒的女演员,私生活混乱,再婚之后很快就过世了。为此,奈瓦尔深受刺激,他开始到欧洲和更远的东方去旅行,并且不断地发掘具有神话臆想色彩的女性题材。就是在这种半清醒的状态下,奈瓦尔一边进进出出于疯人院,一边奋笔疾书,相继完成了游记《东方之旅》(1851)、小说《西尔薇》和《奥蕾莉娅》(1853—1855)等惊世之作。
  
如果你有机会前往拉雪兹神甫公墓,就会见到奈瓦尔正躺在巴尔扎克坟墓的身旁,他们在地下成了格格不入的邻居。这真是个鲜明的对照,梦幻与现实,细节和大体,回望和鸟瞰,一团幽冷的火与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奈瓦尔(Gérard de Nerval,1808 1855),是作家热拉尔·拉布吕尼所采用的笔名,据说,它也是热拉尔母亲家中葡萄园的名称。或许可以展开这样的遐想,自幼丧母的奈瓦尔就在这片微风轻拂的葡萄园里度过了孤僻的童年岁月,恬静的乡村在朦胧的黄昏光线的掩映下渐渐沉入了梦中,奈瓦尔飘荡的灵魂也随着睡眠离开躯体而出走。正如他的小说代表作《奥蕾莉娅》所描述得那样:“精灵的世界为我们洞开。”

初次阅读奈瓦尔的作品,是收入在《法国诗选》(程曾厚译,复旦大学出版社)中的六首抒情诗,只记得注释很多,尤其是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地名以及希腊神话的出处,都作了详尽的说明。此后,我又断断续续地读到了奈瓦尔的小说《西尔薇》和节选自《东方之旅》里的一篇游记《登金字塔》,印象深刻。这里所要提到的是中篇杰作《西尔薇》,它的叙述是那般神秘而典丽,浮动着隐隐逝去的爱情传说的气息。从它的字里行间,我甚至嗅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

其实,奈瓦尔短暂而癫狂的一生里还有不少值得提及的事情,例如他把歌德的《浮士德》翻译成了法语。此外,他和戈蒂埃、雨果、大仲马甚至钢琴家李斯特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几次结伴出游。奈瓦尔还到过埃及、黎巴嫩、君士坦丁堡、那不勒斯等国家地区,可谓是屐痕处处。爱德华·W·萨义德在他的学术名著《东方学》里着重指出了“东方”对于奈瓦尔和福楼拜文学创作的意义。萨义德认为,奈瓦尔“诸多印象、梦想和记忆与以东方风格表达出来的华丽、优雅的叙事交织在一起”,“东方象征着奈瓦尔对梦幻的寻求以及处于这一寻求之核心的漂泊的女人,这两者既作为一种欲望,又作为一种失落”。

             http://s7/middle/5d6758a8g867273f953e6&690
          奈瓦尔的墓(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