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超:当代女诗人作品赏读(11首)

标签:
诗潮2020年第8期 |
分类: 评论 |
《诗潮》“读品评”栏目用稿:
李汉超: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品赏读(之一)
省下我
李小洛
省下我吃的蔬菜、粮食和水果
省下我用的书本、稿纸和笔墨。
省下我穿的丝绸,我用的口红、香水
省下我拨打的电话,佩戴的首饰。
省下我坐的车辆,让道路宽畅
省下我住的房子,收留父亲。
省下我的恋爱,节省玫瑰和戒指
省下我的泪水,去浇灌麦子和菊梅。
省下我对这个世界无休无止的愿望和要求吧
省下我对这个世界一切的罪罚和折磨。
然后,请把我拿走。
拿走一个多余的人,一个
这样多余的活着
多余的用着姓名的人。
[李汉超赏读]真正的好诗是遮蔽不住的,它们在打动你、唤醒你,让你心有所思,心有所悟,甚至直抵你的内心,引领你的心灵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混沌走向澄明。这也是我阅读李小洛诗歌《省下我》的一种感觉。“省下我对这个世界无休无止的愿望和要求吧。”诗人合理的需要都“省下”了,何况那些“无休无止”的欲望呢?这是整首诗中情感的聚焦,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原来那些“愿望和要求”,也并不是合乎情理的,而是过分的、贪婪的。“我”是多余的活着,连“我”的姓名也是“多余的用着”的,一样应该“拿走”,可见诗人态度的坚决。相比现实生活中那些为达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诗人的内心是多么豁亮和空旷。这首诗不以技巧取胜,但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无技巧是最高明的技巧。诗歌语言运用的是日常口语,简单而直白,但它意蕴深厚,生动而凝练,口感好,既有活力和弹性,又有深度和光亮。尤其是“省下”一词,和“我”相连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具有了某种哲学意义,妙不可言。整首诗,感情内敛,态度温和,然而又是毫不妥协、力透纸背的,恰是刚柔相济。其节奏张弛有度,有起有伏,句式长短结合,恰如其分,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很好地表达了内在的情感力量。
坐在父亲对面
重庆子衣
坐在父亲对面。坐在
一座山对面——
跟着他在风中静默
看世间的云,一群群,往山后退去
坐在父亲对面。坐在
墓地对面,就像是坐在时间对面
它教会我,在天空下
要活得像泥土一样,不说话,也不流泪
[李汉超赏读]《坐在父亲的对面》全诗四节,可分两层,前两节为第一层,后两节为第二层,它们是因果关系:因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都会成为过去,所以我们要活得像泥土一样从容旷达。诗歌语言简洁,意境开阔,哲理深刻。在写作手法上,主要还是遵循传统,运用比喻、比拟来形成暗示或象征,运用单纯而鲜明的意象来营造诗境。有人曾把诗歌比作修辞的火焰,大意是指诗歌借助修辞,通过隐喻来承载思想情感。也有一些诗歌理论家强调去修辞,露主骨,直抵事物的本质。重庆子衣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修辞来完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从词语出发,抵达生活本身”。中国女性诗人的家族叙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诗歌现象,也为广大读者所认同接受。重庆子衣的家族叙事,大多是在乡土化的背景中进行的,沉重寂寥又不乏温情。诗评家霍俊明说,子衣的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挽歌性质,更带有与诗人的经验和想象力密不可分的阵痛与流连。
风开始变软
古筝
风开始变软。下午四点的阳光
从倾斜的木楼梯向下走去,在一丛
深绿的灌木前停步。风开始变软。
在台阶与台阶之间,每一节宽度,
都让你感觉到,每向下一步,
春天的距离,正在
缩短。
明城墙下。你向低处走去。
风在变软。你停在一抹暖暖的夕照里。
什么时候风已经改变了来处的方向?
让你突然感觉到,这个下午很柔软。也许,
在心中某个阴冷的地方,你一直渴望,
风变得柔软。哦,一片风停在唇边,
向内心深处滑去,并轻轻
缠绕。
[李汉超赏读]《风开始变软》是古筝“归来”后的代表作。诗歌的叙述性语言,长短相间的句式,柔美馥郁的意境,能使读者过目难忘,并牵引读者身临其境。诗的第一节,告知我们风变软了,春天就要来了。“春天”在这里也成了一种隐喻,指一切美好,当然也包含人心的美好和社会的美好。诗的第二节,主要是写春天的感受和内心的渴望。自然界的春天已经来了,心灵的春天来临了吗?诗人在“一直渴望”。“哦,一片风停在唇边,/向内心深处滑去,并轻轻/缠绕”,一个“哦”字,表现了诗人新的感受和喜悦:柔软新鲜的风被诗人品尝着,呼吸着,最终滋润着内心。“停”、“滑”二字极其准确精妙地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体验:心灵的春天也正在来临。读到这样美感、动感、神韵极佳的从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诗句,我们的内心不能不受到震憾。全诗构思新巧别致,语言含蓄蕴藉,意境幽美动人,节奏舒缓内敛,令人神魂荡漾。古筝是一位恬淡而优雅的诗人,极具人格魅力,她将善良、柔美、真诚、精神、理想与诗歌融通,构筑出自己独具一格的诗意世界,透明而真实,轻灵而深邃。
天山
荣荣
有哪一片风景能如此对应内心的波澜?
你的冰川雪岭
你一望无际的大漠与戈壁
大风吹过零落的毡房
吹过悬河
有了二千五百公里的苍茫
水跑过如此的际天沙尘
这些沉重的
也历尽沧桑
你苍天下的静默
你不被呼应的无边起伏和绵延!
[李汉超赏读]荣荣的诗歌诗意开阔大气,饱满深厚,节奏舒缓内敛,语言干净而富于张力,有时偶见一点突兀,却又巧妙地把读者带到另一种阅读高度。《天山》是作者的组诗《在新疆》中的一首。“有哪一片风景能如此对应内心的波澜?”以疑问句发端,把天山的风景与作者内心的波澜相对并置,突兀地联系在一起,可谓起笔不凡。接着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天山的景物,寥寥几笔,景象孤寂苍茫,意境开阔辽远。最后重点写天山的水。一个“跑”字,跑出比拟,跑出动感,跑出活力。只有心灵之水,才能“跑”过人心的荒漠,历尽人生的沧桑。最后用的字短语形成两个感叹句,既是写天山之景,也是写人的内心,与第一节相呼应,情感的力度和强度加大,形成抒情高潮。这种看似干净利落的结尾,却给我们以穿透人心的魔力和质感。诗歌在具象上营造空灵的诗意,用温润的语句透出内心的硬朗,从细微的事物生发广博的内涵,境界开阔而深邃。荣荣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又有丰富的内在性情,所以她的诗歌里常常充满疑问与纠结,这也使得她的诗歌具有一种原始的冲击力,深沉而不凝滞,深刻而不呆板。
在黑夜里经过万家灯火
叶丽隽
车灯亮着,前面坡地上,黑夜留出了
小块的空白……在森林公园,一切
都静下来了,夜鸟、树桠间的风
以及山脚下
一个城池的灯火——
我曾置身其间啊,多少个夜晚,多少年
没有呼应地微弱与单薄
都静下来了,而我无端啜泣
站在寂静的白云山顶
回望阑珊处,这些辉煌或卑微的闪烁
仿佛灵魂,今晚
我一一经过,一一经过
等待
范小雅
秋天带着她的野花,和树上残留的果子
从大地上消失
一场北方刮来的风
带来了冬天
白雾,薄霜,清晨冻结了的水洼
寒冷以各种形式,占领着这个季节
但他占领不了我——
我有棉衣,有诗歌,有内心的圆满
站在他越来越少的日子里
不管睁着温暖的眼睛
还是泪水涟涟
我都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生活
娜夜
我珍爱过你
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
舔一口马上用糖纸包上
再舔一口
舔的越来越慢
包的越来越快
现在只剩下我和糖纸了
我必须忍住:忧伤
[李汉超赏读]当今诗坛,吟咏《生活》的诗作很多,在北岛那里,只用一个“网”字表达内心感受,奇妙无比。而娜夜的〈生活〉则另有体悟,另有表达。全诗只有八行,轻逸的表达中有着深邃的体悟,简短的诗行中有着深厚的意蕴。“我珍爱过你”,十分直接而明确地表达对生活的珍爱之情,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珍爱糖球,这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舔”的细节,摹写又想吃又舍不得吃完的心理,因为吃完了就没有了,所以“舔一口马上用糖纸包上”,包上了又想吃,只好“再舔一口”。这一生活细节十分真实,活化了同代人孩童时代的记忆,过往的场景如在目前。为了让生活给自己留下一点甜蜜,所以“舔的越来越慢/包的越来越快”,唯恐“舔”光了。“现在只剩下我和糖纸了”,生活的甜蜜没有了,它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之中,生活中更多的可能只有苦涩和伤痛。面对“忧伤”,诗人并不回避,而是告诫自己“我必须忍住”。这是诗人在苦痛面前标举的一面人生旗帜,坚强而悲壮,诗人内心强大的自尊也显而易见。
最美
苏浅
住在水边,很多年水清而
人不浊,有半池荷花
就可以写下一塘月色。而夜晚的月亮总是太薄了,
美得不够长久,落下时到处是黑,
像不能提防的老。
只有孩子们什么都不在乎,一醒来
就笑。最美,
是把花朵开放的速度变慢,让每一天都从
花蕊里穿过,和春天一起,拆了时光里的篱笆,
开花的拿在手上;打着
骨朵儿的,留在身体里,慢慢地长……
[李汉超赏读]苏浅的诗歌表达着纯净的心灵之美,以飞翔的速度直抵人心。《最美》一诗,写得自然清纯,诗歌语言近乎没有杂质的纯净,彰显着诗人清澈的心灵之美。诗人不仅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美的绝景,也给我们构筑了一方诗的妙境:由时光的伤感上升为对善的呼唤,由青春的慨叹上升为对美的追求。全诗语言清澈,不事雕琢,透出纯净之美;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显现参差之美。在诗句的分行和排列上,有意打破常规,表面上是率性所为,实际上是刻意为之。如:“很多年水清而/人不浊”,“
致远方的朋友
唐果
我没日没夜的想你,已经七天了
可你不知道,你不会因为我想你
而右耳发烫,而像患感冒一样打喷嚏
我准确的知道你在那儿,就是那儿
那儿很遥远,假如有一天我去那儿
我会告诉家人:我踏上的是探险之旅
这七天,我见到的激流是你,寺院是你
湖泊、雪山、峡谷、拱桥、巨石都是你
我没日没夜的想你,已经七天了
你离我很远,可我的诗我触手可及
我把你乔装改扮铸成雕像放在我的诗里
我的诗装有铁栅栏,你再也逃不掉了
[李汉超赏读]
小镇时光
林莉
几乎是滴答一声就入秋了
几乎是滴答一声,门前的桂花开了
庭院的桂花开了,整座小镇的桂花全开了
这样的时候你可以在小巷踱步
也可以到一棵花树下无声凝望
或者把白衬衫铺在草地上,甜甜地睡去
当天色渐晚,那归巢的红嘴鸟会把你唤醒
你一抬头,桂花就落在你的脸上,肩上,脚趾上
你突然发现,小镇多么安宁
只有花在轻轻的悄悄地开了又落
你多么幸福,以致于有足够的时间
去奢侈地体验忧伤……
[李汉超赏读]中国江南多古镇,林莉以江南小镇朱家角为背景,追寻着自己的诗歌之乡和灵魂之所。《小镇时光》娓娓道来,节奏舒缓,思绪优雅而浪漫,意境清幽而静美,语言明丽而温暖。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入秋了,桂花开了,落在你的身上,小镇是安宁的,你是幸福的。然而,这座小镇是迷人的,身处这样的小镇,其人生当然也是幸福的。但表达的方式是有所讲究的。首先,全诗围绕中心意象“桂花”展开,犹如桂花树本身的树冠一样,圆润而饱满,统领着其它意象。其次,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营造着诗的意境,在情景之中,人的喜悦幸福之感与桂花繁密的花事、小镇的和谐安宁融为一体。小镇安宁,平凡,隐藏着大美,完全成为了诗人灵魂的栖居之所,与朝夕相处的俗世相区分。第三,富有情彩的叙述语言彰显了诗的魅力。“滴答”是个象声词,是时钟转动的声音,在这种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听到的响声里,秋天来了,桂花开了。这滴答声,也是诗人心灵里对美好事物的呼唤。
苦短
安琪
在那里,生命像一条鱼养在
过于狭小的缸里
它挣扎,呼吸,换气不过来
而玻璃的水看得见一条鱼的
垂死,先是沉下去
不动,然后浮起
身子渐渐肿胀,翻出鱼肚白——
我养过九条鱼
它们一条条表演死亡戏剧给我看
却再也不能重复上演
[李汉超赏读]安琪以独具个性的诗歌写作和精彩纷呈的诗歌文本,已成为1990年代至今中国诗歌的一处精神高地。她在诗歌《苦短》中,冷静地面对着死亡的悲凉与绝望。生命和死亡是人生的永恒话题。安琪在诗中用最简洁而有力度的文字,表达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生命是短暂的,命运是残酷的,死亡是从生命的开始就注定了的。生活在诗人安琪那里都是一次事件,都是一次感情的风暴。鱼在鱼缸里死去,一般人习以为常,安琪却异常震惊。她用最直接的观察和最朴素的描写,把这种叹息表现得更为触目惊心。鱼们生活在鱼缸里,它们已经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但却无法改变,它们挣扎的结果就是渐渐接近死亡。这种生命的悲凉,令人绝望,而诗人的情感,丰富得让人窒息。诗人把死亡的极端化场面呈现出来,表面上只简单地表述了一遍,其实将这种情感重复了九遍,因为她亲眼目睹了鱼的九次死亡。一个看透了命运和死亡的敏感之人,在内心深处经受的情感磨难,往往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本文发表于《诗潮》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