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囤积是种“病”

(2014-01-17 15:36:39)
标签:

心理疾病

心理

囤积

健康

分类: 心理诊室
囤积是种“病”

     你曾因为囤积苦恼吗?如果你没有囤积过衣服、零食、书报、电子邮件或者是小宠物,那你是否囤积过知识或者激情?我们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囤积情结,这些堆积的“杂物”,虽然不至于危及我们的生命,但确确实实会堵住我们的幸福。

   这是一个充满了惶惑和不安的世界,本还抓在手里的东西,转眼间烟消云散,我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囤积,是一个和安全感联系非常紧密的词语,大多数囤积成瘾者都严重地缺乏安全感,于是他们希望牢牢地抓住一些自认为很重要的东西。

  其实,一个人囤积多少物品、感情与回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行为有没有干扰自己,有没有妨碍他人?如果囤积行为引发了过度的沮丧和焦虑之情,或严重削弱了人们进行基本生活的能力,那么,此时的囤积便“越界”成为了一种病态行为。

  物品囤积:用囤积物品获取安全感

  本市一个农民征地安置房小区里,68岁的拾荒老人头发已经花白,穿着上下都是土灰色的旧衣服,他和老伴儿都住在这个小区里。打开编织袋,老人展示了一天的劳动成果:20多个塑料瓶,一堆废木板,一叠废报纸,还有几个旧纸箱……“估计能卖个10来块钱。”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他快步走到两幢房子之间的垃圾车边上,佝偻着背,把半个身子探进去翻了一会儿,拿了两块木板出来,“现在小区平改坡,可以找到点建筑垃圾。”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姓张,每月有将近2000元退休金,但老人顽固拾荒的行为已经持续了好久,谁劝都不管用。我们站在老人家门口向里瞥了一眼:迎面就是半人多高的由烂纸盒、废报纸和各种瓶瓶罐罐组成的“墙”。

  心理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说,像老张这样有固定收入还要坚持拾荒的老人,拾的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取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拾到的垃圾上。另外,老人也会有增加部分生活收入、避免因病致贫等想法,以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在各个人群中,年轻的囤积狂一般比较少,中老年人是主体,这与中老年人的丧失感有很大关系。在人一生的发展阶段,年轻时更多体会到的是拥有感,如拥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机会,让人更愿意争取某些东西,并为了未来而奋斗。而进入中年甚至是老年后,人们就意识到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于是价值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丧失感和占有感的加剧。于是,有些人会采取大量占有物品的方式弥补丧失感,囤积就是一种补充的方式。

  我们看到,老人退休后,不仅收入水平下降,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也都进入衰减状态。比如上述案例中的老张,他的关注点应该不在于结果——“能否卖钱”,而在于过程——“我还是能创造价值的”。

  同时,像老张这种带有偏离常态的囤积物品行为,也与目前的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熟人社会被打破、老人身边缺乏亲人朋友关爱有关。一些老人在捡垃圾的过程中能得到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一些老人则将捡来的垃圾修理缝补后送人,以赢得他人喜欢,这些都是老人渴望拥有更多人际关系、消除孤独的表现。

  动物囤积:通过对动物的救赎疗愈内伤

  1994年,衡阳的刘女士收养了别人给她的一条狐狸犬。从此以后,每每看到街上有老、弱、病、残的猫啊狗啊,她都统统领回家,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收养猫狗的行程。2000年,为了容纳更多的流浪猫狗,她和姐姐又到最繁华的路段租了一间房子,专门收养大型犬,剩下的小猫小狗则留在家里方便照顾。2003年,收养流浪猫狗最多的时候,共有102条狗,50只猫。为了这些猫狗,在防疫站工作的她,每天6点下班就开始打扫狗场,给猫狗喂食、洗澡、打疫苗,直到晚上12点才收工,有时甚至要忙到凌晨2点,连饭都顾不上吃。为此,丈夫和她离了婚,儿女离她而去。后来,动物们病的病,死的死,但是仍然阻止不了刘女士不停地收养流浪猫狗。

  心理分析

  虽然大多数囤积者收集保存的都是无生命的物品,但对于少数囤积者来说,动物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情感的依赖。网罗大量动物的人,尤其是收集猫狗的人,常将自己的行为视为完成拯救动物的使命所进行的一个步骤,并且往往自信具有达成拯救使命的能力。

  一般来说,动物囤积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容易对物而非对人产生依赖感。像刘女士这种收养流浪猫狗成瘾的人,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看到刘女士与这些猫狗之间形成的维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依赖,这里面就带有一种极强的“拯救欲望”,哪怕自己身心疲惫不堪夫离子散。

  通过对这些动物囤积者的心理分析,绝大多数动物囤积者在童年时期曾遭人忽视、受人虐待或过着混乱的生活,有时甚至三者兼备。所以,长大之后,她们的爱心容易失控。她们想通过对动物的救赎来救赎自己,疗愈早年内心的创伤。

  在情况合适的条件下,动物们的情感的确能对脆弱的人心起到治疗作用,但对于那些被使命感冲昏了头的狂热分子(比如刘女士),动物的情感却是一剂危险的处方。

  情感囤积:我需要更多的爱

  小月是个不够漂亮的姑娘,属于丢进人堆儿里就很难找到的类型。小月充分发挥自身的温柔特质,在善解人意的攻势下,男人们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她的储备男友。小月觉得:既然我没有很美的容貌,那我就要有很多的爱。像小月这样“囤积男友”的行为,是希望过度索爱带来安全感,储备男对她来说,多一个不多,但是少一个就心疼。

  心理分析

  囤积男友如囤货,像小月这样的女子,奋力囤积看起来还不错的男人,并不是爱泛滥,而是严重缺乏恋爱的自信,所以始终处于一种“情感饥渴”的心理状态。她们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又总觉得下一个会更好,于是与现在的男友相处的同时还在疯狂地寻找……她要的是被围着团团转,因为被围绕时,她会觉得魅力值的提升带来了安全感和自信心。

  真心希望小月重建自己正常的情感态度,克制自己的贪婪欲和占有欲,学会把不需要的人、不适合的人从心里扔出去,练习只爱一个。这就像家里有不需要的旧家具就要卖掉,与其让它占着位置,还要防霉防潮勤保养,花那么多力气去留住不一定用得到的东西,不如扔掉卖掉干脆省事。面对心仪的男人,还要有大甩卖精神,该清仓的时候及时清仓,以免造成心理堵塞。

  实际上,无论动物囤积,还是物品囤积、情感囤积,每个囤积者都有两个痛苦的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正如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当你囤积的东西变大时,属于你的世界就小了。如果你的嘴里含满了美食,又怎能开心地歌唱?如果你双手握满了金钱,又怎能举起祝福之手?
【相关链接】

  一起囤积症典型案例:

  1947年3月,美国纽约警方怀疑一对名为科利尔的兄弟被人谋杀在自己的别墅里,但警方最终证明兄弟俩是死在自己手中。兄弟俩都是严重的囤积症患者:警方在兄弟俩三层的别墅里挖出了84吨垃圾方才找到他们的尸体。这些垃圾包括报纸、杂志、罐头盒、书等等。其中,弟弟兰利是因为给瘫痪的哥哥送食品时被屋里堆积如山的杂物死死卡在其中窒息而亡,瘫痪的哥哥霍默则因为没人送食品而被活活饿死。

  如今,科利尔兄弟的别墅所在地改建成了“科利尔兄弟公园”,成为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地方:“快收拾屋子,要不你就成科利尔兄弟了。”直到现在,纽约市消防队员仍对“科利尔房屋”津津乐道,纽约市房屋出租法将公寓里乱堆乱放且不注意保持房屋清洁的房客称为“科利尔房客”。在纽约以及许多城市,“科利尔房客”的行为已成了不可小觑的社会问题。

  囤积症的特征: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长期储存东西的人群都是极度的完美主义者。他们优柔寡断,处理信息时缺乏决断力,面对抉择时总显得进退两难。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搜集东西,并且每天都携带大量“以备不时之需的物品”。

  囤积者们在打电话时使用的谈话方式有一个奇特的共通点,那就是语言缺乏逻辑,既冗长拖沓又含糊不清,充斥着不着边际的细节。

  囤积者们在收拾物品时常使用“搅拌行为”,即将一堆物品收拾到另一堆物品上。总希望确保物品放在看得见的地方,以便能记住它们。

  拥有、收藏与囤积:

  拥有:囤积症者的拥有感觉和常人不同,他们只对属于自己或即将属于自己的物品喜爱有加,别人的物品对他们毫无诱惑,他们喜欢的是被自己的“宝贝”围绕的感觉。

  收藏:一些社会学家将收藏比喻为一种求偶行为。收藏者花费可观的时间,来策划对某件物品的“狩猎”行动。正常的收藏行为和囤积症之间有一条界线,正常的收藏者并不会因为收藏物品导致忧郁情绪。

  囤积:杂物堆是囤积症的一个特征。杂物堆放杂乱无章,常常在屋内形成一堵堵的杂物墙,使空间狭小。在屋中行走就像走在牧羊小径。

  你是否曾为自己寻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囤积借口?

  ( )万一我会用上这些呢?

  ( )说不定这个还有利用价值。

  ( )丢掉了,那段感情也就遗忘了。

  ( )这件东西送礼是很不错的。

  参考书目及推荐阅读《囤积是种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