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绪中暑怒气心理情绪愤怒健康 |
分类: 心理诊室 |

在刚刚过去的7月,北京、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发生了多起疑似精神病人伤人事件,几位行凶者都曾有过精神病病史,而多位精神科的专家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在这里暂且不论引起精神病人犯罪的复杂背景和原因,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引发的争执、打骂等事件似乎也在不断上演,有的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7月初,一对情侣在北京地铁南邵站入口处,安检员要求女子将所带的包过一下安检机,但遭到女子拒绝,双方随即发生口角,女子与同行男子一起辱骂安检员,遭站内保安员的驱逐后,女子越喊越大声,其间男子多次和保安员发生推搡。
7月14日凌晨1点30分,北京市通州区一个小区,一辆黑色奥迪车因固定车位被占,鸣笛10多分钟,惊扰四邻休息,两名女子上前劝说,遭车内两名男子殴打,随后扬长而去。
7月15日,在北京,因为下雨导致一辆819路公交车到站“迟到”,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冲上车,对着司机的右脸就是一拳,在众人的指责声中,打人者在临下车时向司机道歉说刚才火气大了点。
7月23日,北京两名男子只因为停车发生口角,当街殴打一名带孩子的妇女,其中一名男子更是将年仅2岁的幼儿狠狠地摔在地上而致其死亡。
7月25日,湖北某加油站,一名男子因为加油的时候多等了两分钟,跟加油站里的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发生了口角,最后还动手打了她。
7月30日晚,湖北汉中51岁的肖女士与王女士发生争执,王女士恼怒中扎了她6刀。起因是自己跟王女士是只隔一条窄巷子的邻居,王女士装空调时把室外机放在巷子里,肖女士认为她独占了共有空间,就找她理论,被王女士刀扎。
为什么感觉周围总有“点火就着”的人?也许在暴怒之后你会说,“这不能怪我,是因为天气太热,换作别人也一样,肯定比我好不到哪儿去。”虽然类似想法看上去合理,可以让你暂时回避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但很可能下一次你还会重复原来的行为,甚至变本加厉。
你也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对负面消息更感兴趣”、“心里总有一种‘无名火’”、“我不想发火,但控制不了自己”……
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原因不同,不分季节,虽说一味压抑怒气对健康不利,但无度地泄愤不仅伤人更伤自己。如何找到你怒气背后潜在的心思?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诊室心理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中经常能听到两类报道,其一是全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其二是关于公共场合出现的多起恶性事件。看似两件不相干的事儿,但仔细想想二者之间似乎又存在着些许关联。说起酷暑天儿大家都深有体会,外出时总是期待能够快一些回到有空调凉爽的房间,这样可以给身体降温,同时也给情绪“灭火”。大部分人都认为,天气炎热时情绪也会随之升温,容易烦躁愤怒,也比平日更容易冲动,这就是所谓的“情绪中暑”吗?酷暑之时,烈日当头,的确会让人心烦着急,可是,你会发现并不是街上每个人都“变身”为暴脾气。除了季节和高温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大家的情绪呢?问一问心理专家,重新来看一看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
高温对情绪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还不至于让人失控
问:最近街头集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们关注到“情绪中暑”,高温对情绪的影响有多大?
答:所谓的“情绪中暑”是指处于高温条件下人们更容易烦躁、愤怒,甚至是冲动易激惹的现象。很可能平时不足以激怒我们的话语,当身处高温下容易“被点燃”随即爆发,也就是说高温使我们的情绪起火点降低了,更易被惹怒。
外界环境的舒适度的确会对情绪造成影响,情绪波动与温度有一定关联。对于正常人来说,置身于高温、憋闷的环境中,人的情绪一定比在舒适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烦躁等剧烈波动。但是,人本身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操控的,高温只是影响情绪众多因素当中很小的一方面,所以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对于人们的情绪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面对的是自己的领导,即便天气燥热也不会轻易发作,不是吗?若是陌生人,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是否“发彪”也许还与对面那位的身高和强壮程度有一定关联。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即便处于高温状态下,也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的,只不过有些人主动放弃了控制权,反而被情绪控制了自己。
问:这属于季节性情感障碍吗?
答:那些情绪随季节性变化特别显著的人并不是伤感或者“悲秋”那么简单。四季当中,春季是心理和精神疾病的高发季,那是由于气温和日照的变化能够引起人脑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的量发生改变。褪黑素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当它分泌多时,人体内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在细胞中的浓度降低,这两种能唤起细胞兴奋的激素一减少,就导致细胞不活跃,人便会处于抑郁状态,情绪低沉,很容易感觉到疲惫。总之,季节影响对本身已存在一些基础病的人来讲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或异常行为,主要还是由于这类人群本身就是“易感人群”。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有影响也不至于失控。否则一到夏天岂不是街上所有人瞬时会乱成一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自控能力弱或者不愿意“Hold”住自己的坏脾气,任何一个外在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你产生巨大影响。反之,那些自我相对强大的人,就算遇见一个不讲理的人也会处理得当。有这样一组对话让人反思,有人问高僧: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精髓在于“不理”,仔细想想很有道理。不回应也是相当大的伤害,既不费力又还击了对方,岂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情绪是可以传递或传染,使我们各自变成对方坏情绪的“替罪羊”和“出气筒”
问:在公共场合发生的众多争执、打骂,在旁人看来都是因为一些“不值得”的小事,有的还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恶果,为什么很多人有一种感觉,周围“气性大”、“点火就着”的人越来越多?
答:一方面是负性情绪来源更多,大城市生活、工作压力大是普遍的问题,负面情绪产出更多;另一方面就是宣泄情绪的方法,很多都市人年轻的时候拼命挣钱,而忽略了健康这一隐形的财富,心理情绪问题属于健康的一部分。再者,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尤其是坏情绪,这就是当你遇到一个火大的人,可能你会更火大。心理学有“踢猫效应”,说的是小明的妈妈不给他买玩具,就踹了猫一脚,结果猫生气了就咬了路人一口,被咬的人是位部门经理,他越想越生气,就对他的下属发了脾气,而这个下属是小明的爸爸,结果回家就对小明的妈妈发火,结果妈妈答应了小明的事因为生气而反悔,小明就踹猫来发泄。这是心理学当中很有意思的一个小故事,用来告诉人们情绪是可以传递或传染的,使我们各自变成对方坏情绪的“替罪羊”和“出气筒”。
生活中,我们不能够对直接领导、同事、爱人、孩子发脾气,会克制自己,那是因为你无法处理放纵情绪以后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人们处事会遵循“趋利避害,避简避繁”的原则,我们会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去宣泄负面情绪,所以,在超市、地铁、餐厅、马路等环境中,陌生的人常常会因为一些小摩擦而点燃了心里的怨气,与陌生人发生争执付出的代价会更小,很可能我们老死不会再遇见,后果相对也是可控的。但当愤怒迅速膨胀,“克己”没能及时发挥作用,人就会被愤怒牵制,做出很多极端行为而伤害他人。
但是即便代价再小,也是伤人、伤己的,为什么下次遇到类似情境,还是不会控制心中的愤怒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习惯于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就是找一个合适的说得通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当你刚发过一通脾气,也许会想“这不能怪我,是因为天气太热,换作别人也会一样,肯定比我好不到哪儿去”。虽然有点自欺欺人的意味,对于我们自身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合理化”表面上的确可以减少焦虑和自责,可以暂时回避掉问题。但是相当于饮鸩止渴,因为类似的想法不能够给自己机会直视这个问题,便没有机会去解决问题,很可能下一次还会重复原来的行为,甚至变本加厉。人的情绪、思维模式是有惯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倒霉的人总倒霉,幸运的人总幸运”,在于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问题,是否可以找到事情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学习避免它再次发生的能力。
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的人,自控能力差、更容易冲动
问:有人以“素质差”来评价在公共场合大发雷霆的人,情绪表达与“素质”有直接关系吗?
答:看到这个提问,我在想怎样才算素质高的人?有没有人可以一生一直保持“高素质”呢?我们自己就从未与人争辩过吗?一句话可以激起战争,也可以平息一场战争。素质如何,是人们常用来评价这种现象的口头禅,但似乎并不准确。素质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特征,与学历、个人修养、受教育的方式等都有关系。如果一位男士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家庭或者朋友圈里都很绅士,只是一次在公共场所因为服务员的过失爆发了,请问他的素质该如何评价呢?我倒认为,这些愤怒的人们更值得同情,他们一定累积了太多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宣泄或长期受压抑、不能够当面与那位让他不满的人宣泄,才会一触即发。
我会认为在公共场合发脾气是“不智慧”的表现。当发生问题时,最好能就事论事解决事,例如开车时与人发生剐蹭,争论谁对谁错很没有意义,如果双方都是“较真儿”的人,这件小事可能会不断升级,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如何解决双方都满意才是关键,无法自行解决还可以找交警协助,怎样都不至于非要拳脚相加。
另外,容易脾气着急的人可以测一测自己的气质类型。心理学上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四种,胆汁质的人代表人物张飞,易冲动,这类人性格多外向,反应速度快,但自控能力差,对外界因素的感受性很低,反应的随意性很高。如果自己属于胆汁质,就要更加注意调适并练习如何更好地处理突发的矛盾。
当你不能获得积极影响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消极的态度
问: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各类消息,为什么感觉人更容易受负面消息的影响?
答:这涉及到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功能上来讲,正面消息的功能是提高幸福感,而负面消息的功能却是在提醒人们躲避危险,实际上是保障安全。从远古时候,当我们还是猿人,虽然幸福感重要,但是生存下去是头等大事,于是我们沿袭了祖先对负面消息的敏感度。虽然时至今日危险情境并不多,但是我们本能还是会选择对负性的消息或者对我们自身有危害的事件记忆更加深刻,更加敏感。但是为了生活更有质量,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提高我们的幸福感,这需要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很多时候都是幸福就在那里,我们却对它视而不见,然而幸福并不会一直原地等你,久而久之,幸福就会悄悄地从你的手指缝中溜走。
问:压力、周遭环境是引起负面情绪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尤其是在职场中,很多人有这种感觉,心里有一种“无名火”,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冲动发怒,当时控制不了自己,但事后又会后悔,这是为什么?
答:“无名火”其实是累积出来的负面情绪,并不是真的找不到来源。每个人的负面情绪来源并不相同,工作压力大、周遭的人和事等都有可能,但是别人可以对你无礼,你可以选择接受他的无礼或者拒绝。我们之前说过的“不理”其实对于很多无礼的人来说都是相当重量级的打击。
心理学中有一个ABC原理,即同样的事件A,经过不同人看问题的角度B加工,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感受C。首先要减少你负面情绪的来源,换一个角度看待你认为不好的事情,可能事情改变不了,但你可以改变这件事带给你的感受。
当你不能获得积极影响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消极的态度。比如有“职业倦怠”的人,一边在抱怨给你带来收入的工作,一边又是不情愿做又不得不做,恼火、焦虑、愤怒、不满随之而来。“需要它但又讨厌它”是一种无法自拔、让人痛苦的心理状态。当你不能主动选择的时候,如果你看不到它的好处,就只能体会到它的不好,好与不好的感受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常说要更多获得正能量的原因。